破碎基岩地区挖孔桩工作机理测试及设计优化

2015-11-02 447 0
核心提示:李连祥1、2 ,訾晓忠3 ,郑英杰1、2,李世霖3,扈学波2(1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61;2 山东大学基坑与深基础工

李连祥12 ,訾晓忠3 ,郑英杰12,李世霖3,扈学波2

(1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61;2 山东大学基坑与深基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61;3 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101)
  摘 要:为明确破碎基岩地区人工挖孔桩工作机理,选择适宜桩长和桩端持力层,保证施工安全和工期可控,对直径800mm、长18m的人工挖孔桩进行了竖向静载、岩基平板载荷试验和桩身轴力系统测试,获得了破碎基岩地区人工挖孔桩工作机理:18m以上桩长人工挖孔桩为端承摩擦桩,破碎基岩对桩身具有敏感摩阻力,单桩极限承载力超过10400kN,桩身阻力先于桩端支承发挥作用,端承能力占竖向荷载约计40%,桩端设置扩大头不合理。由此,对桩基设计进行了优化,并建议全面、系统、深入理解和应用规范,科学选用破碎或风化岩层为持力层,应用基本原理完善和发展规范。
  关键词:基岩破碎;人工挖孔桩;系统测试;工作机理;设计优化

  1 引言
  现有嵌岩桩基的理论和设计方法[1、2]中,主要针适于完整、较完整基岩。对于破碎基岩地区的桩基设计尚未见相关研究和具体设计方法。
  济南南依泰山隆起,北临齐河广饶大断裂,总体属古生代地层为主体的发育许多断裂的北倾单斜地质构造。西部有马山断裂、平安店断裂、石马断裂和炒米店断裂,东部有千佛山断裂、文化桥断裂,刘志远断裂、东坞断裂、港沟断裂等,造成多条破碎带。目前济南西部长清大学城和东部的高新区基本居于破碎基岩地区。这里地下水位埋藏深,适于人工挖孔,且对于避免岩石破碎、节理发育桩基机械成孔泥浆护壁跑浆、卡钻有利,多年以来主流高层建筑(高度小于100m)多选用人工挖孔桩基。
  依据现有桩基理论和设计方法,桩端置于完整、较完整基岩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由桩周土总极限侧阻力和嵌岩段总极限阻力组成[2]。若是破碎基岩,设计人员一般按嵌岩端承桩理念,寻找桩端完整、较完整基岩,以式(1.1)估计基桩承载力特征值Ra[1]。
 (1.1)
  式中:qpa —— 桩端岩石承载力特征值(kN)。
  AP—桩端面积。
  由于特殊的历史成因和地质构造,完整、较完整中风化岩层往往较薄或埋藏较深,要满足桩端以下三倍桩径且不小于5m范围内应无软弱夹层、断裂破碎带和洞穴分布,且在桩底应力扩散范围内应无岩体临空面[1]的要求,可能存在反复下挖现象,且越是找完整、较完整的中风化基岩,越是难以如愿,从而反复下挖,桩长不断加长,有时甚至超过30m。结果不管嵌岩桩的长径比大小,上覆土层性质,一律将嵌岩桩当成端承桩进行设计,或者不适当地增加嵌岩深度或采用桩端扩大头[3]。在桩径已定(多用800mm)施工情况下,无法加大桩径满足桩孔越来越深的安全需要,工期难控。
  因此,重视并掌握破碎基岩地区桩基工作机理,对于改进地方设计理念,体现桩基真实工作状态具有理论和工程价值。
  2 工程实例分析
  2.1 桩基设计情况
  某项目一期工程共11栋住宅楼,位于济南东部高新区,其中7栋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分别是1#、2#、4#、5#、7#、8#、11#住宅楼。1#、2#、5#住宅楼桩长超过30m,最长35.3m,4#、7#住宅楼桩长接近20m。选择⑥-2中风化角砾状泥灰岩为桩端持力层(地层分布见表1),桩径800mm,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小于0.8m,4#、7#楼设桩端扩大头,单桩承载力特征值5200kN,桩身砼强度C30,护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桩基设计情况见表1。
表1 1#、2#、5#、4#、7#住宅楼桩基情况表
楼号
1#
2#
4#
5#
7#
设计桩长(m
33.8
35.3
19.9
30.5
19.4
优化后桩(m
18
18
16.55
18
18.2
桩数(颗)
83
162
147
162
99




  2.2 人工挖孔桩桩基施工专项安全论证
  根据相关管理规定,人工挖孔桩长超过15m时,为危险性施工较大工程,须进行建筑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论证。结论建议设计院对桩基设计进行调整,目前施工工艺不能保证桩径800mm 、20m以上桩长的桩基施工安全。要么加大桩径,确保超深桩孔施工顺利;要么进行设计优化,缩短桩长或重新布桩。此时,桩孔已全部开挖,下部扩径或重新布桩几无可能,优化和缩短桩长是最佳途径。
  3 基于规范原则的现场测试
  3.1 桩基优化的可能性
  3.1.1 破碎基岩地区超长挖孔桩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本项目处于破碎基岩,且初步设计30多米的桩长,应按摩擦或端承摩擦桩的设计理念,按大直径桩,根据岩土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按式(3.1)确定单桩承载力[2]。
  式中: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Qsk、 Qpk-分别为总极限侧阻力和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sik-桩侧第i层土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pk-桩径800mm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对于干作业成孔(清底干净)可采用深层荷载板试验确定;
   -大直径侧阻、端阻尺寸效应系数。
  u-桩身周长,当人工挖孔桩桩周护壁为振捣密实的混凝土时,桩身周长可按护壁外直径计算。
  由于文献[12]没有给定破碎、较破碎基岩的人工挖孔工艺极限侧阻力标准值,且济南没有地方经验,致使设计人员无法按式(3.1)分析,只能参照式(1.1)按端承桩设计,由此又与式(1.1)桩长较短的前提相悖[1]。
  3.1.2 准确理解和判断桩端持力层要求
  本项目中,由于⑤-2中风化白云质灰岩较薄(表1),只好越过⑤-3强风化白云质灰岩和⑥-1强风化角砾状泥灰岩选择⑥-2中风化角砾状泥灰岩。在选择桩型和持力层的分析过程中,把强风化岩看作了软弱夹层,按照式(1.1)不能保证嵌岩端承载能力,因此造成挖孔桩超长[2]。
  实际上,挖孔桩自④-1胶结砾岩就可以理解为入岩了,如果将桩设计成摩擦或端承摩擦桩,⑤-1以下都是良好持力层。关键要明确挖孔桩工作机理,并按式(3.1)估计单桩承载力标准值。
  因此,按基本原则静载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可通过基岩平板荷载试验确定,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可通过桩身轴力伴随静载实验获得,同时得到该区域挖孔桩侧阻、端阻传递规律,从而明确设计理念,准确计算分析单桩承载力,优化设计是可能的。
  3.2 试验检测方案
  为保证挖孔桩基施工可行,安全可控,拟对超长挖孔桩进行优化。目标持力层按⑤-2,基桩入土深度18m左右,考虑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不理想,建议通过现场测试手段获取桩基设计修正参数,同时也为后期项目积累经验,提供数据,从而实现安全基础上的优化。
  (1)检测点布置
  1)地质雷达桩端以下岩层探测,一桩一探,确保无岩溶空洞;
表2 桩基底层分布、静载检测、钢筋计位置表
层号
岩性
56/5#楼静载检测
30/2#楼静载检测
岩土层
厚度
钢筋计
位置
岩土层
厚度
钢筋计
位置
②黄土
可塑~硬塑,具有中等压缩性,分布较稳定,厚度较大
2.22
-0.5
-2.22
1.37
-0.5
-1.37
③粉质粘土
可塑~硬塑,具有中等压缩性,分布较稳定,力学性质较好,强度较高;
4.35
-6.57
3.1
-4.47
④碎石混粉质粘土
碎石混粉质粘土,中密~密实,具有低等压缩性,场区内呈透镜体状分布;
4.0
-10.57
3.68
-8.15
-1胶结砾岩
胶结砾岩,具有低等压缩性,场区内呈透镜体状分布
0
 
1.72
-9.87
-1强风化白云质灰岩
强风化白云质灰岩,物理力学性质较差,破碎,溶洞及裂隙发育
6.93
17.5
7.63
-17.5
-2中风化白云质灰岩
中风化白云质灰岩,物理力学性质一般,溶洞及裂隙发育
0
 
3.5
 
-3强风化白云质灰岩
强风化白云质灰岩,物理力学性质较差,较破碎,溶洞及裂隙发育
0
 
7.3
 
-1强风化角砾状泥灰岩
强风化角砾状泥灰岩,物理力学性质较差,溶洞及裂隙发育,发育无规则
12.2
 
6.2
 
-2中风化角砾状泥灰岩
中风化角砾状泥灰岩,物理力学性质一般,溶洞及裂隙较发育,发育无规则
6.3
 
5.8
 



























  2)岩基荷载板实验[4],确定桩端阻力,检验校核设计。具体检测布置及结果见表3。
  3)单桩静载承载力检测,验证优化结果,保证桩基安全。在基岩平板荷载试验中,选择2#楼30号桩、5#楼56号桩进行静载试验。
  4)桩身轴力、侧阻监测。对静载试验的桩,根据岩土层分布,在桩基相对的两根主筋上安装钢筋计,钢筋计位置见表2。监测加载过程中,对桩身轴力、侧阻变化,测试破碎基岩人工挖孔工艺的轴力、侧阻分布规律,判断挖孔桩工作机理,为后续工程建设桩基设计提供数据和经验。
  3.3 试验检测结果
  (1)岩基载荷试验结果
表3 岩基承载力极限值
     
1#
2#
4#
5#
7#
岩基载荷试验抽样数量
3
5
3
5
4
岩基载荷试验抽样基数
84
162
146
162
99
岩基承载力极限值(kPa
5250
8400
10500
8400
7500
(2)竖向静载试验结果
表4 竖向静载试验承载力值
    /实际桩长
2#/19.25m
5#/18.5m
试验桩号
30#(静载)
56#(静载)
最大加载量(kN
10400
10400
总沉降量(mm
4.85
6.58
承载力特征值(kN
5200
5200
(3)桩身周围岩土层摩擦阻力
表5 桩身周围岩土层极限侧阻力测试标准值
     
桩身周围岩土层及极限侧阻力(kPa
黄土
粉质粘土
碎石混粉质粘土
-1胶结砾岩
-1强风化白云质灰岩
2#/30#
43.4
72.4
118.7
146.9
180.0
5#/56#
41.3
57.5
138.4
 
219.3
岩土勘察提供
20
50
100
120
130

  4 破碎基岩场地人工挖孔桩工作机理及单桩承载力分析
  4.1 承载力分析
  4.1.1 静载检测分析

图1 2#30桩及5#56桩静载检测Q-S曲线
  Q-s 曲线(图1)形态特性和变化趋势基本一 致,表明2#、5#楼静载试桩的地基土层特性、施工工艺和测试过程等差异性较小,试验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信度。在10400 kN 的荷载下,2根桩的桩顶的沉降值分别为4.85和6.58 mm, 卸载后回弹率分别是49.7%和37.5%,Q-s曲线表现为缓慢斜直向下,未见明显破坏特征,考虑单桩静载检测一般根据桩顶沉降确定基桩极限承载力[4],结合桩身轴力分布(图2、3)和嵌岩桩典型的Q-s 曲线[5],断定2 根试桩的桩端岩层处于弹性阶段[6],端承能力只是部分发挥(图2、3和表3),桩侧阻力随竖向加载上升趋势明显(图4-7),测试单桩极限承载力将大于10400 kN。目前所谓极限承载力只是最大加荷的名义“极限承载力”。
  4.1.2 单桩承载力估算
  (1)由2#楼-30#桩和5#楼-56#桩静载检测,证明桩长18m左右,具备10400kN极限承载力;
  (2)根据深层平板荷载试验结果,桩孔挖至18m左右,⑤-2中风化白云质灰岩具备8400kPa的端承能力,按照(3.1)式根据表2土层厚度和表5桩身岩土侧阻力估算:
  对于2#楼-30#桩:

 
  5#楼-56#桩:
  这里,实际桩端均设置了D=1.5m扩大头,参考文献[2],大直径侧阻、端阻尺寸效应系数 , 。因此,按18m桩长进行优化,满足极限承载力10400kN要求。
  4.2 工作机理分析[7、8]
  4.2.1 竖向载荷作用下桩身轴力分析

图2 2#楼-30#桩桩身轴力与竖向荷载关系曲线

图3 5#楼-56#桩桩身轴力与竖向荷载关系曲线
  桩身轴力随深度递减(图2、3),桩侧阻力先于端阻发挥作用,由于桩侧土、岩层强度基本一致,相应桩身轴力分布曲线的斜率基本相同,较大斜率对应较大的侧摩阻力。

图4 2#楼-30#桩桩身摩阻力分布

图5 5#楼-56#桩桩身摩阻力分布

图6 2#楼-30#桩桩身摩阻力变化规律

图7 5#楼-56#桩桩身摩阻力变化规律
  最后一级试验荷载下,两颗试桩接近桩端-17.5m处,桩身轴力基本为4500kN,基本占全部竖向荷载的40%左右,表明桩端以上覆盖土层的侧阻力在桩身受荷变形过程起主要作用,该桩是摩擦端承桩。随桩长加大,并结合桩侧阻力随荷载、位移变化规律(图4-7),可以预见桩身侧阻力作用将愈来愈大,逐渐变为摩擦桩。
  因此,在该地区实际设计中,依靠寻找中风化基岩,按照嵌岩端承桩设计的理念与真实状态相悖。单纯的端承桩是不存在的。而且由于桩身荷载自上向下传递,端阻滞后于侧阻,桩端基岩承载能力基本不需要全部发挥,长度超过18m的人工挖孔桩桩端设置扩大头并不一定合理。
  4.2.2 竖向载荷作用下桩身摩阻力分析
  试桩在桩体变形过程中,桩侧岩体将产生剪胀效应,而岩体给桩提供的侧摩阻力大小与岩体的性状和岩体的应力状态有关。随桩身向下延伸,岩土层自重应力加大,岩土层承载能力越来越好,岩土层对桩身摩阻力越来越大。当竖向荷载10400kN时,各层岩土体的“极限侧阻力”均大于岩土勘察所提供的极限侧摩阻力(表5),而且岩土层埋深越深,侧阻力值与竖向荷载、侧阻力增长速度与桩顶沉降成正比,深刻说明坚持试桩在前的重要性,以及获得真实极限承载力的必要性。

图8 2#楼-30#桩桩身侧阻力与桩顶沉降变化规律

图9 5#楼-30#桩桩身侧阻力与桩顶沉降变化规律
  试桩所经过岩土层的桩侧摩阻力随桩顶沉降变化(见图8、9) 明显成正比,具有较好规律性,当桩身位移达4~7 mm 左右时桩侧阻力随竖向荷载达到最大,桩顶位移同时最大。
  两颗试桩岩土层厚度及分布略有差距,竖向荷载作用下桩身侧阻亦有不同,一方面可能与测试施工桩长有关,2#楼30#桩长19.25m,5#楼56#桩长18.5m。另一方面或与岩土层的分布有关。测试方案未能准确揭示相同土层相同荷载不同分布厚度引起的数值的变化,值得进一步研究。但相同桩长端阻基本一致,且岩性较好的岩层随竖向荷载加大侧阻相应增大。
  5结论
  (1)破碎基岩地区人工挖孔桩长18m以上时,用嵌岩端承桩理念设计,有悖于真实工作状态,其工作机理为摩擦端承桩。
  (2)破碎基岩地区的人工挖孔桩长18m以上时,竖向荷载下桩身侧阻先于端阻发挥作用,桩身围岩摩阻力随荷载和位移加大相应增加,使得桩端承载能力不能完全发挥。因此,桩端持力层不一定必须选择中风化以上完整、较完整岩石;桩端扩底以提高桩承载力的方法不一定科学合理;
  (3)要全面、系统、完整的理解和运用既有规范的理论和方法,准确把握“桩端下3d且不小于 5m 范围内应无软弱夹层、断裂破碎带和洞穴分布”的真实含义,在概念上准确判断破碎基岩地区的全风化、强风化、微小岩溶填充物对于基桩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全、强风化岩基承载能力弱于中风化岩石,但在广义上是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只要满足摩擦端承理念基础上的端承能力就具有可行性。
  (4)当现有理论和方法不完全适于特殊地质条件时,应利用规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先行试桩,明确拟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的工作机理,获得真实工作状态的端阻和侧摩阻力,从而修正和优化设计。这是设计和建设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社会责任,需要相关人员牢记并践行!
  (5)根据现场测试结果及其分析,将原设计进行优化,桩位、桩径不变的情况下,桩长大幅度减少(表1),有效保证了施工安全和工期可控,并节约造价700余万元。

  参考文献:
  [1] 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 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3] 雷孝章,何思明.嵌岩桩极限侧阻力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5,37(4):7~10.
  [5] 刘建刚,王建平. 嵌岩桩的嵌固效应及载荷试验P —s 曲线特征分析[J ] . 工业建筑,1995 ,25 (5) :41 - 48.
  [6] 赵明华,曹文贵,刘齐建等.按桩顶沉降控制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04,26(1):67~71.
  [7] 俞亚南,肖海波,王欣.人工挖孔嵌岩桩的受力机理试验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4,29(3):19-25.
  [8] 董平,秦然,陈乾等.大直径人工挖孔嵌岩桩的承载性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2):2099~2103.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16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