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后注浆在圆砾地层中的应用

2015-11-05 885 0
核心提示:刘海滨,魏建华,游波( 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共和路169号11楼、200070)  摘 要:拟建项目位于杭州市滨

刘海滨,魏建华,游波
( 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共和路169号11楼、200070)

  摘 要:拟建项目位于杭州市滨江区,建筑高度280m,采用后注浆钻孔灌注桩作为工程桩。大面积成桩前,进行了两批次的单桩静载荷试验,第一次试桩桩端入土深度58m~68m,第二次减小到50m,桩端持力层由中风化砂砾岩改为圆砾层。第二次试桩时,通过控制钻孔施工及注浆量、注浆器、注浆工艺等方面,切实保证了施工质量。静载荷试验检测结果显示,在桩长大幅缩短的情况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基本维持不变。通过缩短工程桩入土深度,既节约了大量的工程造价,又降低了施工难度,且可以明显缩短单桩施工时间,综合效益非常显著。
  关 键 词:超高层;圆砾;钻孔灌注桩;后注浆
  中图分类号:TU 443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随着我国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规模开发以及城市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采用钻孔灌注桩作为工程桩的建设项目日益普遍。但传统的钻孔灌注桩工艺由于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等因素的影响,成桩质量离散性大,单桩承载力较低,桩基费用超过预制桩基础的50~100%。
为提高单桩承载力、节约工程造价并减小成桩质量的离散性,后注浆工艺已在高层、超高层建筑中逐步得到应用推广,其对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减小桩基沉降等方面的作用获得了广泛的认可[1]。然而,由于岩土特性的差异及施工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后注浆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设计单位为了安全起见,常会降低对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单桩承载力的提高幅度,未能充分发挥后注浆对桩基承载力提高的效果。
本文以杭州市某超高层建筑为例,进一步探讨对于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及注浆效果的合理估算。
2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杭州市滨江区,距离钱塘江约1.5km。地面以上主要为两幢超高层双塔,建筑物总高度280m。由于上部结构荷载很大,设计拟采用桩端后注浆钻孔灌注桩作为塔楼的工程桩。
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海积平原,根据地层成因不同及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勘探深度内地层可分为9 个层次,14 个亚层。地基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如下表所示:
表1 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层序
土层名
平均层厚
/m
天然重度
/kN/m3
标贯击数N
/
重型动探击数N63.5
/
比贯入阻力Ps
/MPa
直剪固快峰值
Ck
/kPa
Φk
/o
素填土
0.67
           
1
砂质粉土
2.0
19.4
8.3
 
3.12
8.0
30.0
2
砂质粉土
3.04
19.7
8.5
 
5.14
7.0
30.6
3
砂质粉土
6.41
19.8
10.8
 
3.15
6.0
32.0
砂质粉土
3.89
19.9
14.0
 
5.34
7.0
29.8
1
淤泥质粘土
11.04
17.3
   
0.66
13.0
10.5
2
粘土
3.65
17.8
   
0.91
15.0
11.8
粉质粘土
3.12
20.0
   
2.08
42.0
17.8
粉质粘土夹粉土
3.06
20.1
   
2.34
31.0
19.4
粉砂
2.43
20.4
31.7
 
9.12
7.0
33.4
1
圆砾
7.58
   
21.6
     
2
圆砾
16.82
   
30.5
     
2
强风化砂砾岩
6.5
   
32.7
     
3
中风化砂砾岩
     
32.4
     
3 静载荷试桩
  3.1 试桩参数
为确定单桩承载力,在正式桩基施工图出图前,进行了两批次的试桩施工及单桩静载荷试验。两次试桩的主要设计参数如下表2:
表2 前期试桩主要设计参数
批次
试桩编号
桩径
/ mm
桩端入土深度
/ m
桩身混凝土
强度等级
桩端注浆量
/ T
第一批次
SZ4
1000
68.0
C45
3.5
SZ5
1000
67.9
C45
3.5
SZ6
1000
57.45
C45
3.5
第二批次
SZ7
1000
50.25
C50
5.0
SZ8
1000
50.15
C50
5.0
ZS9
1000
50.25
C50
5.0
  3.2 试桩施工情况
SZ4~SZ6采用GPS20型钻机钻进成孔,采用正循环一次清孔,气举反循环二次清孔,采用膨润土泥浆护壁,泥浆粘度14s~16s,泥浆比重1.28~1.45。SZ4、SZ5总成桩时间约50~60h,SZ6总成桩时间约32h。混凝土浇注充盈系数1.16~1.29。桩端后注浆在成桩7日后进行,单根注浆量3.5吨(水泥用量)。
SZ7~SZ9采用GPS15型钻机钻进成孔,采用正循环一次清孔、二次清孔,采用膨润土泥浆护壁,泥浆粘度18s~25s,泥浆比重1.25~1.30。单根桩总成桩时间约36~48h。混凝土浇注充盈系数1.1~1.12。桩端后注浆在成桩7日后进行,SZ7、SZ8和SZ9的桩端注浆量分别为5.0吨、7.0吨和8.9吨(水泥用量)。
3.3 静载荷试验结果
第一批次的三根试桩的静载荷试验于2014年6月27日至2014年7月4日完成,第二批次的三根试桩的静载荷试验于2014年12月3日至2014年12月8日完成,均采用堆载法及慢速维持荷载法的试验方法。静载荷试验检测结果如下表3:
表3 前期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
批次
试桩编号
桩径
/ mm
桩端入土深度H
/ m
静载所得单桩竖
向极限承载力
QkN
极限承载力所对应
的桩顶累计沉降量St(mm)
极限承载力所对应的桩端累计沉降量Sb(mm)
第一批次
SZ4
1000
68.0
22500
22.60
未测
SZ5
1000
67.9
23750
26.33
SZ6
1000
57.45
19000
29.14
第二批次
SZ7
1000
50.25
22500
24.63
6.5
SZ8
1000
50.15
21250
22.19
6.95
ZS9
1000
50.25
22500
28.13
7.43

图1 Q-St曲线

 图2 Q-Sb曲线

  由以上检测结果可见,在桩长明显缩短的情况下,单桩竖向承载力基本相当,而桩基造价及施工难度却可以显著降低,更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
3.4 试桩结果分析
对于以上试桩结果,存在的主要疑问在于:为什么桩长减短了8m~18m后,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值基本不变,甚至50m桩长的承载力比58m的还略大?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解释:
(1)从施工因素来看,第一次桩端持力层为中风化砂砾岩,桩端需穿越25m厚的圆砾层和6.5m厚的强风化砂砾岩后再进入中风化砂砾岩,钻进施工难度大,施工时间长。且桩身范围又存在平均厚度超过17m的粉砂层,易发生塌孔并导致桩端沉渣厚度大等问题。
(2)从工程及水文地质来看,拟建场地地层除在深度约12~32m为粘性土层外,基本均为粉砂、圆砾等粗颗粒地层,含水量丰富,且项目距离钱塘江仅约1.5km,地下水与钱塘江水存在一定的补给作用。桩端后注浆易产生浆液随地下水流动而大量流失的问题,从而影响注浆效果。
(3)从注浆量来看,第二次试桩的桩端注浆量要明显高于第一次试桩,第一次试桩的桩端注浆量均为3.5吨,而第二次试桩的桩端注浆量最少的也达到5.0吨。从理论上来说,随着注浆量的增加,注浆效果有所提高也是较易理解的。
当然,在第二批次试桩中,三根试桩桩端注浆量各不相同,且注浆量差额均在2.0吨左右,差额明显,但试验结果却是注浆量最少的和最多的两根桩承载力相同,注浆量居中的SZ8试桩承载力相对更低一点。由此可见,当注浆量达到一定的量后再提高注浆量,并不一定能进一步提高桩基承载力。
(4)从注浆方式来看,第一批次试桩后注浆未要求采用分次注浆,注浆流量限额为50~75L/MIN;第二批次注浆要求采用二次注浆,且SZ9共8.9吨的注浆量分三次注入,注浆流量不大于50L/MIN。
采用二次注浆并控制注浆流量更有利于保证所注浆液基本集中在桩端及桩侧一定范围,更有利于提高工程桩的承载力[2]。
4 后注浆效果分析
  4.1 反力分析假定及计算公式
根据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和相关科研研究,后注浆对于基岩的增强作用要小于砂层及圆砾层[3]。根据上述两批次的静载荷试验结果,第一批次的后注浆单桩承载力提高量最大仅有约12%,注浆效果不明显;而第二批次的后注浆单桩承载力提高量达到60%~70%(平均值超过65%),注浆效果显著。以下根据静载荷试验的检测结果进行反算,对第二批次试桩的桩端后注浆效果作进一步评估分析。
进行工程桩桩端压力反算时,作如下假定:
(1) 试验过程中桩身未破坏。本项目静载荷试验前后,对所有试桩均进行了低应变检测,所有试桩均为Ⅰ类桩。
(2) 在对应于静载所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加载时,桩身变形仍处于弹性变形阶段。按桩身变形仍按处于弹性变形阶段计算推算桩端端压力并进而推算地基土对桩的支承能力是偏于保守的。
(3) 桩侧阻力沿桩身呈均匀线性变化。
根据以上假定,反算在静载所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加载时的桩端压力N的计算公式为:
N=2(St-Sb)EcAc/H-Q   (1)
4.2计算有效性验证
为验证公式(1)的有效性,在此以各项检测资料较为齐全的上海中心大厦为例加以验证。
上海中心大厦主楼建筑高度632m,设5层地下室。项目前期进行了4根试桩施工及检测。其中:试桩SYZA01和SYZA02采用桩端、桩侧联合注浆,桩侧4道注浆断面,每道断面注浆量0.5吨,桩端注浆量2.5吨;试桩SYZB01仅采用桩端注浆,注浆量2.5吨;试桩SYZC01为普通钻孔灌注桩,不进行后注浆;SYZC01’为SYZC01第一次静载荷试验完成后补充进行桩端后注浆后再次进行静载荷试验,桩端注浆量5吨[4][5]。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前期静载荷试验检测结果如下表4。并根据静载荷试验检测结果,按公式(1)进行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反算,反算结果如下表5所示。
表4 上海中心大厦前期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
试桩编号
桩径
/ mm
桩端入土深度H
/ m
静载所得单桩竖
向极限承载力
QkN
极限承载力所对应
的桩顶累计沉降量St(mm)
极限承载力所对应的桩端累计沉降量Sb(mm)
备注
SYZA01
1000
87.4
30000
50.66
1.3
桩端、桩侧联合注浆
SYZA02
1000
87.4
26000
56.8
13.17
SYZB01
1000
87.4
28000
69.44
4.01
桩端注浆
SYZC01
1000
87.4
8000
27.74
2.79
未注浆
SYZC01’
1000
87.4
31000
59.96
2.12
桩端注浆
表5 上海中心大厦前期试桩静载荷试验桩侧及桩端阻力反算
试桩编号
桩径
/ mm
桩端入土深度H/m
静载所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kN
极限承载力所对应的桩顶累计沉降量St(mm)
极限承载力所对应的桩端累计沉降量Sb(mm)
反算桩侧地基土对桩的支承力(kN
桩端阻力推算值(kN
SYZA01
1000
87.4
30000
50.66
1.3
29394
<606(未破坏)
SYZA02
1000
87.4
26000
56.8
13.17
24947
<1053
SYZB01
1000
87.4
28000
69.44
4.01
15430
<12570
SYZC01
1000
87.4
8000
27.74
2.79
530
<7470
SYZC01’
1000
87.4
31000
59.96
2.12
26136
<4864(未破坏)
注:(1)SYZA01加载至30000kN、SYZC01’加载至31000 kN后未继续加载;
(2)根据本计算公式的假定,反算的计算工况的桩侧阻力偏小,而桩端阻力可能偏大。
由上表可见,按计算公式(1)反算的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与后注浆情况较为符合,基本能反映注浆效果的实质,因此可以认为采用计算公式(1)进行反算是基本合适的。故以下将按计算公式(1)对本项目的试桩情况进行反算与分析。
4.3 反力计算与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计算公式,计算得第二批次三根试桩在受到静载所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荷载的作用时桩侧地基土对桩的支承力如下表6。并根据三根试桩在下一级荷载下即发生较大变形而不能够继续加载的实际情况,推算可能的桩端承载力值(见下表最后一列)。
表6 桩侧及桩端阻力反算(原始数据)
桩号
桩径
/ mm
桩端入土深度
H/ m
静载所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QkN
极限承载力所对应的桩顶累计沉降量St(mm)
极限承载力所对应的桩端累计沉降量Sb(mm)
反算桩侧地基土对桩的支承力(kN
桩端阻力推算值(kN
SZ7
1000
50.25
22500
24.63
6.5
25447
<-1697
SZ8
1000
50.15
21250
22.19
6.95
26031
<-3531
ZS9
1000
50.25
22500
28.13
7.43
22675
<1075
由上表可见,推算的桩端承载力均极小,其中SZ7和SZ8两根桩推算所得桩端阻力甚至为负值,而在下一级荷载作用下又不能稳定,显得不尽合理。
由于桩顶沉降测量相对简单、直观,这里假定该测量结果是准确的。而桩端沉降结果可能偏大,故对桩端沉降采用下表修正值,并再次计算桩侧地基土对桩的支承力和桩端阻力如下表7:
表7 桩侧及桩端阻力反算(修正数据)
桩号
桩径
/ mm
桩端入土深度
H/ m
静载所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QkN
极限承载力所对应的桩顶累计沉降量St(mm)
极限承载力所对应的桩端累计沉降量Sb(mm)
反算桩侧地基土对桩的支承力(kN
桩端阻力推算值(kN
SZ7
1000
50.25
22500
24.63
2.11
20713
<3037
SZ8
1000
50.15
21250
22.19
1.89
20563
<1937
ZS9
1000
50.25
22500
28.13
5.85
20972
<2778
  由上表可见:
(1)桩侧地基土摩阻力基本在20000kN左右,提高幅度高达125%,基本达到规范的上限值。考虑到本次注浆量要超过规范经验量的2.5倍以上,桩侧提高该幅度基本合理。
(2)桩端承载力明显偏低,即使按推算的最大值计算,也仅达到勘察报告提供参数计算值的75%左右(尚未考虑增大系数)。因此,可以认为第二批次的桩端后注浆仍未能充分挖掘桩端的承载潜力。
未能发挥桩端承载潜力的原因简要分析如下:
(1) 桩侧主要为砂层和圆砾层,成桩过程中极易引起塌孔,导致沉渣厚度偏大,削弱了桩端阻力的发挥;
(2) 一清、二清均采用正循环清孔,清孔效果不一定能达到设计要求(本次试验时,由于第三方检测单位尚未确定,成孔质量未进行第三方检测)。
(3) 试桩毕竟为单桩试验,虽然单桩注浆量较大,但由于场地地层特性等原因,浆液可能随地下水流动而扩散,导致桩端加固效果不佳。
5 结语
  根据上述静载荷试验结果及相关分析计算,得出下列结论:
(1) 桩端后注浆在圆砾地层中可以明显提高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相对于普通钻孔灌注桩具有明显的经济性。
(2) 为保证后注浆效果,桩端注浆量应比规范建议注浆量明显提高,建议注浆量在规范注浆量的2.5倍以上。
(3) 圆砾地层及砂土地层中,成桩时需特别注意对孔壁稳定性和沉渣厚度的控制,护壁泥浆宜采用膨润土人工造浆,清孔宜正反循环相结合。
(4) 在成桩质量及注浆效果有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桩端后注浆,单桩承载力可提高60%~80%以上。
(5) 为保证注浆效果,注浆宜采用间歇分次注浆,注浆流量应不大于50L/MIN。
参 考 文 献
  [1] 王秀哲,龚维明,薛国亚等. 桩端后注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J]. 施工技术, 2004, 33(5): 28-31.
[2] 陈琛. 软土地区超长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施工工艺探讨[J]. 上海国土资源, 2011,32(2):79-8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JGJ 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 李耀良. 上海中心大厦试验桩施工技术[J]. 岩土工程学报, 2010,32(增刊2):379-382.
[5] 顾建平,王志勇.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主楼桩基的选型与评估[J]. 建筑施工, 2009,31(7):530-532.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6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