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要求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把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蔡立辉认为,“其他支出”看不到具体支出用途,奖金补助、吃喝招待等超标费用都可罗列其中,自然让一些地方政府“爱不释手”。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预算报告中,仍然存在“说不清道不明”之处,不仅让人“雾里看花”,更暗藏一些花钱“花招”。
花招一:“三公”藏头露尾
广州市41个政府部门近期在官方网站晒出了2013年的预算账本,并较为罕见地公开了“三公”经费的情况。其中,广州市质监局更是披露了公务接待的人次、人均标准等。然而,这些内容仅在网站上停留了一个晚上便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和其他部门统一格式的简版预算。
花招二:支出巧立名目
,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几乎每年都有上百万元的“课题调研费”、数十万元的“重要文件起草费”。此外,培训费、管理费、服务费等日常行政经费作为项目支出更比比皆是。
南京大学教授高抒认为,按世界通行的标准,项目支出属临时性支出,一般用于应对可预见的突发事项,大多远远低于基本支出。但在国内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通过项目控制预算的空间很大,这意味着“灵活要钱、灵活花钱”变得更加容易。
花招三:“其他支出”巨大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研发现,在一些政府预算中,“其他支出”数额巨大,在一些基层政府尤为明显,最高的能占本级支出的40%左右。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蔡立辉认为,“其他支出”看不到具体支出用途,奖金补助、吃喝招待等超标费用都可罗列其中,自然让一些地方政府“爱不释手”。
外行不懂 内行看不到
调查发现,目前的预算公开主要是看政府部门的意愿。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到,这是当前政府预算审批的难点。项目支出暗藏猫腻、预算外资金缺乏监管是当前预算审批的两大漏洞。项目支出不是“说不清楚”,而是“不想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