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待费有点高”!最近,中国铁建跌入了舆论漩涡。在经历了“有点烦、有点怕、有点委屈”的曲折心路历程后,中国铁建终于配合地服下了媒体开出的“苦口良药”,闭口低调认错。
然而,中国铁建欲语还休、不服不忿的态度提醒我们,事情不只是犯错和“打屁股”这么简单。多家企业都结出了恶果,其背后肯定有一条亟须斩断的毒根!虽然,老话说,穷寇莫追,但老话还说,正本才能清源。
如果批评追问仅停留于国企财务监管不严和建筑行业风气不正的层面,一味狠揪建筑企业的辫子,只能解一时之痒,流于表面;及时深入地探讨该事件暴露出的建筑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问题,痛下决心斩断建筑业乱象丛生的劣根,才能消除后患,规范市场。
业内有句话,建筑市场水太深,来往备好“船票钱”。这里的“船票钱”,就是包括招待费在内的“好处费”。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但在建筑行业却是,给人家吃依然嘴短,给人家拿依然手软。中国铁建纪委书记齐晓飞层曾公开说:“我们的好多情况你们可能不太了解,我们建筑企业实际上是很难的,不是咱们一家。”在公众听来,这话是自我开脱;在业内人听来,却是字字无奈的辛酸。
资料显示,很多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在交出了亮丽成绩单的同时,也拥有一份不便示人的高额招待费收据:中国交建招待费高达7.80亿元,中国水电招待费3.43亿元,上海建工、葛洲坝、金隅股份的招待费均超过1亿元。是腐败传染病在建筑业流行,还是利益黑洞在无限扩大?有业内人士评点说,这不是一场共赴狂欢的腐败盛宴,也不是一场争先恐后的模仿秀,而是一出行业潜规则肆虐的大戏。焦灼的建筑企业,已被生存浊浪和利益洪流所裹挟,有心上岸,却无力拔足。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建筑市场供大于求,竞争异常激烈。大多数企业都微利经营或保本经营,部分企业甚至“等米下锅”。在招投标制度存在漏洞、相关法制不健全、信用公示平台尚未建立的前提下,掌握工程项目发标权的人往往利用职务之便,索贿受贿。很多情况下,承揽工程时,企业信誉、资质、整体实力只是必要条件,在推杯换盏、笙歌霓虹中联络与发标人的“感情”才是充要条件。在工程结算阶段,一些结算工程款的人往往借故拖欠,索要好处费,施工企业只有“招待”好他们,才能拿到血汗钱,给工发工资。
不只是国有建筑企业,民营建筑企业因资质、实力偏弱,更需要下工夫打点各路神仙。资料显示,中国铁建2012年营业收入4843亿元,招待费8.37亿元,也就是说,每完成1亿元的营业收入,要付出17.28万元的招待成本;广厦股份2012年营业收入约15.20亿元,招待费约790万元,也就是说,每达成1亿元收入,要付出51.97万元的招待成本。以1亿元为比较单位看,后者是前者的3倍多。
工程建设历久时长,建筑企业与多个部门打交道,如果不懂得“功夫在诗外”的潜规则,不但在业内无法如鱼得水,甚至有可能被活活“饿死”。久而久之,违规变成了行规。更可怕的是,如果谁破坏了这个行规,就有可能遭到同行的一致排挤,在行业内寸步难行,甚至被挤出行业。那些重要资源的掌握者,都是建筑企业“招待”的对象,于是,天文数字的招待费就出现了。
当然,将责任全推到市场不规范和行业制度不健全方面也显失公平。部分企业国有建筑企业确实存在假公济私、浪费公款的腐败现象。中央提倡各部门公布“三公经费”预算方案后,社会各方对贪污腐败现象进一步加大了监督力度,各种问责和披露有利于堵住监管漏洞,促进社会分配进一步朝公平化方向发展。
在“招待”风劲吹的当下,出污泥而不染的建筑企业肯定是有的,但其生存状况和受到的排挤可想而知。守规者受损,逾矩者得利,是我们这个时代和建筑行业负载的深重无奈和悲哀。虽然问题太多,但我们必须深究下去,秉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挖出恶根,还建筑行业一片晴空,给建筑企业一个挺直腰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