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哈尔滨市发布地下综合管廊封道施工消息,这是今年以来哈市第二次为地下综合管廊而提前预设交通调整方案,也让紧锣密鼓建设中的地下管廊,步入公众视野,并为城市“地下生命线”建设让出施工空间。
2015年,哈尔滨市被国家确定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为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创新机制,破解融资难题,多部门通力配合,目前,先期规划的红旗大街区域、哈南工业新城区域、临空经济区域11条25.5公里综合管廊建设项目正在快速推进。
补齐短板让城市“生命线”安全畅通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有机体,那么地下管线就是“血管”和“神经”,为城市输送着“营养”,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场“城市地下革命”,将彻底改变以往各个管道各自建设、各自管理的零乱局面,彻底改变“马路拉锁”现象。作为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高位推进、统筹衔接,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成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有力杠杆。
受历史原因影响,哈尔滨市地下管线系统十分复杂。早在1896年至1903年间,随着中东铁路的延伸,哈尔滨开始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地下管线建设。近百年的时间,已形成纵横交错、多层叠加的地下管线系统。但与其他大中城市相比,哈尔滨市地下管网技术手段落后、设施老化、安全可靠性低,不仅给市民生产生活和城市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影响,也为城市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为此,哈尔滨市借助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契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由哈尔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迅速进行了地下管线普查,完成了详实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计划,确定了红旗大街区域、哈南工业新城区域、临空经济区域11条25.5公里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工程计划投资27.1亿元。其中,主城区主要是依托地铁及基础设施改造,对13.3公里城市主要道路实施干线型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新城区主要是依托新区道路建设,实施12.2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2015年,哈市率先启动了宏图街路段地下综合管廊主体建设。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期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工程进度。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陈海波在实地踏查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情况时提出,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是哈尔滨城市功能中的短板,把各种地下设施都并入管廊,可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逐步消除“马路拉锁”等问题。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希斌也多次深入宏图街等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实地调研,并指出:“城市的"里子"比"面子"更重要,地下管网是城市的血脉,关乎城市运营安全,关乎百姓生活福祉。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可集约利用地下空间,大大提高城市综合保障能力。修缮、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是百年大计,要久久为功,惠及民生”。他要求工程施工单位要严把质量关,努力建设精品工程、放心工程,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按照市领导要求,哈尔滨地下综合管廊从建设之初,就以具有现代化和前瞻性的“布局谋篇”,努力夯实城市发展的“里子”。近日,记者在宏图街地下管廊施工现场看到,管廊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整个管廊高约3.7米,分为三个舱体,分别为供排水和供暖管线、燃气管线、电力通信弱电管线,空间十分宽敞。“由于地属高寒地区,哈尔滨市一直以来存在着管线维护难的问题。道路结构层较厚,管线敷设较深,这使管线建设、维修、抢险的费用也高于低纬度城市。直埋管线温差比较大,受土壤冻胀力的危害,管线连接处非常容易损坏。特别是供热时间长达6个月之久,由于供热参数变化,时有供热管线爆裂事故发生。哈市冬季冻土层达2.1米,一旦发生管线事故,不仅难以进行挖掘抢修,而且由于冻层形成的板体易对相邻管线造成次生影响,挖掘开的道路也难以及时进行恢复,影响正常交通秩序。其他如供水、排水、燃气等地下管线也存在相类似的问题。”哈尔滨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亚强介绍,他说:统一规划布局一条地下走廊,是哈尔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当务之急,将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分类纳入大型管廊里,互不干扰,独立分舱,需要维修时,按报警提示,维修人员和工程车可以从检修通道进入地下管廊,直抵病灶,排除隐患,既不影响路面交通,又能减少反复开挖导致的各种浪费,杜绝“马路拉锁”现象发生。同时有利于节约用地,减少路面井盖设施,降低管线维护成本,延长管线使用寿命。
据了解,为顺利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哈尔滨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城建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及相关区政府、管线产权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综合管廊工程建设的宏观决策和组织领导。在市建委设立了地下综合管廊及源网厂站指挥部,统筹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实施,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综合管廊建设项目高效有序推进提供保障。截至目前,哈市已启动宏图街、哈南九路管廊工程,完成管线迁移14.47公里,移植树木458棵,1.7公里管廊主体建设。2016年4月,管廊试点工程全面启动,完成红旗大街、南直路北段、哈南九路、十五路管线迁移7公里、树木移植4.2万平方米,管廊主体施工335米。计划9月末完成管廊土建施工,12月底完成管线入廊,具备试运行条件,实现试点项目2016年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的工作目标。确定了红旗大街区域、哈南工业新城区域、临空经济区域11条25.5公里综合管廊建设项目。
创新机制打造智能化地下空间
地下综合管廊是重大民生工程,哈尔滨市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科学编制规划,探索建立统一的建设模式、融资模式、盈利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施工工艺,深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诸多矛盾集中在资金上,根据测算,哈市地下管廊先期建设投资为27亿元左右。对此,哈市建委积极创新融资模式,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资(PPP模式),来破解管廊建设的资金瓶颈。管廊建设之初,在认真分析管廊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制度保障问题基础上,推行“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一体化+入廊单位付费+财政运行补贴”的运作方式,组建了哈市综合管廊项目公司。地方政府授予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权25年,由项目公司负责地下管廊的投融资、建设及运营维护。社会资本取得投资回报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补贴和管线单位付费,通过这种模式,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同时,哈尔滨市启动《哈尔滨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立法工作,明确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强制入廊、收费方式等方面内容。通过立法,确定综合管廊的有偿使用基本标准和指导性原则,规范政府财政给予综合管廊运行和管线单位的各项补贴、资助、补偿,促进管线产权单位积极参与管廊建设。通过完善补充城市规划管理、地下空间权属等相关法规,保障管廊综合效益的发挥。
管廊建设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除了资金难题,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还面临诸多困难。据了解,由于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区位地处主城区,存在有效工期短、交通难、污染环境等问题。为此,哈市建委创新建设模式,引进先进的“装配整体式”工艺,实施主城区综合管廊建设。“装配式施工方法,与以往建筑方式不同,该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在专业工厂批量生产管廊构件,而不必在施工现场浇筑,然后将生产好的部件运输到项目现场,通过可靠的方式进行拼装组建,就像"搭积木"一样,直接构成整体廊道。”哈市建委管廊指挥部负责人吴敏告诉记者,该工艺通过构件现场组装,不仅提高管廊建设速度、标准和质量,还缩短工期,减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