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遭遇50年一遇强降雨 地下设施成"雨坚强"

2013-07-09 181 0
核心提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但细心的网友发现,每当暴雨来袭时,城市中地势最低的地下设施,如地铁站和地下通道等,反倒少有积水,大多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但细心的网友发现,每当暴雨来袭时,城市中地势最低的地下设施,如地铁站和地下通道等,反倒少有积水,大多运行正常,堪称“雨坚强”。
        降雨量达到50年一遇
        受梅雨期最后一场暴雨影响,武汉市7月5日至7日遭遇今年最强持续降雨过程,其中城区最高降雨量达337.5毫米。不少区域一度出现大面积渍水、交通严重受阻现象。
         记者7日上午在武汉市中南路、岳家嘴、黄浦大街、汉口火车站等区域见到,城区主干道不少路段大面积积水,雨水漫入邻街店铺与民房,大量车辆在水中熄火抛锚,部分区域积水深度达到1米,全城49处路段交通受阻,数百辆机动车因进水熄火抛锚,导致全城“大堵车”。长江隧道也因此临时关闭。
        据武汉市水务局介绍,此次特大暴雨时间长、总量大、强度大,中心城区累计总降雨量超过1.6亿立方米,降雨量达到50年一遇,降雨量和强度与1998年特大洪水几乎相当。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但细心的网友发现,每当暴雨来袭时,城市中地势最低的地下设施,如地铁站和地下通道等,反倒少有积水,大多运行正常,堪称“雨坚强”。
        昨日的暴雨中,江城的地下设施表现得有多坚挺?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实地探访,并咨询了相关专家。
        出入口
        台阶防止雨水倒灌
       昨日暴雨,全城多处路段渍水的同时,地下的人行通道却“幸免于难”。武汉市桥梁维修管理处介绍,该处管辖的34个人行通道中,仅有利济北路、长港路地下人行通道出现深度积水,其他的都没有对通行造成太大影响。地下通道不怕暴雨的秘诀在于,大多都建有防倒灌台阶。
       去过武广地下通道的市民肯定记得,想进入通道,必须先上三级台阶。记者昨日现场测算,通道进出口的台阶比人行道地面大约要高出半米。“不要小看这三级台阶,暴雨来临时,它是拦阻雨水倒灌地下通道的‘门神’。”武汉市桥梁维修管理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在唐家墩、青年路、武汉剧院等处的地下通道,进出口处都设置有台阶,尽管级数不同,但都会使得通道入口比地面要高,有效防止雨水倒灌。
        这升高的台阶到底有多大作用?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利济北路地下通道。在通道进出口处,记者只看到一个不到10厘米的小坎。就是通道进出口台阶这几十厘米的差距,使得利济北路地下通道常常遭遇淹水之苦。桥梁处抢修人员清楚地记得,2011年6月8日的大雨,使得利济北路地下通道几乎成了地下河。雨停之后,用水泵足足抽了三天时间,才把积水全部抽干。
        引流沟
       疏排提供双重保护
        武汉市政设计院何姓工程师介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1996版)》中规定,“对于进出口未设置雨棚建筑的地道,除地道内铺装层设置纵横坡外,地面铺装两侧应设置排水边沟,并盖以格栅。进出口应有比原地面高出0.15m以上的阻水措施。”也就是说,地下人行通道台阶比原地面至少要高出15厘米以上,方能起到阻水的功用。台阶“高一步”虽可阻水,但并非万无一失。当雨量过大,街上雨水水位超过台阶高度时,雨水还是会倒灌入地下通道。
         一旦发生此类情况,地下通道里积水如何尽快处理?在东湖路、徐东大街等地下通道记者发现,通道内的人行道边,都有一排食指长宽的细缝。桥梁处工作人员说,这是引流沟,能把地下通道路面的污水引至地下泵房,再由泵机抽排。原来,由于低于地平面,地下通道的水都不能直排进污水管网,需要泵机二次抽排。因此,武汉每个地下通道都配备有两套泵机,防止一部停摆时能及时启用辅助泵机,并且地下通道的泵机都设有自动抽排功能,水位达到设定值就自动启动。
水泵
       400台确保地铁无忧
        昨日,记者乘坐地铁在汉口火车站、中山公园站、循礼门站、洪山广场站等8个主要站点打探发现,有少量地面积水通过管线通道渗进地铁站,但雨水没有灌进地铁站,地铁站内也没有产生积水,地铁运营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记者从地铁集团了解到,武汉地铁为了防止雨水倒灌,不仅和地下通道一样,采取了出入口台阶阻水和引流沟疏排雨水的双重保护,还在各地铁站内最低点和隧道区间的最低点设有泵房,每处泵房至少配备有2台大功率水泵。整体算下来,武汉的每个地铁站都配备有10台以上水泵,大站点甚至安装有20多台水泵,全线共400台水泵。在这种高排水能力的支持下,可以确保地铁站台和区间终年无积水。
         【启发】
         武汉治水应更科学管网加粗是首要
          在交通专家胡润州看来,造成本次大渍水的原因有四个:一是管网太细,排水能力太差;二是施工导致部分管网堵塞;三是雨污没有分流;四是管理不善。其中,管网太细,排水能力太差是造成渍水的根本原因。
        胡润州指出,近两年武汉市投入上百亿元用于治理渍水,但大量资金用于修建泵站、疏浚河道,而忽视了排水管网,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武汉是一个多暴雨的城市,现实已经充分证明,现有的排水管道太细了,与武汉的降雨量不相匹配。武汉完全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欧美国家的排水管网做得像隧道一样大,里面可以行船,因此他们几乎没有受到渍水的影响。武汉的排水管道确实应该建大一点,同时必须将雨水和污水分开。
         胡润州认为,排水工程其实是城市的命脉工程,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交通,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影响着城市的运转,但是长期以来政府只重视地上看得见的工程而忽视了地下工程,这两年重视起来了,然而钱没用到刀口上。他建议政府下决心、大力度、大手笔地扩大排水管道的标准。这是一个漫长的工程,不可能短短几年内完成,需要几届政府坚持不懈地努力,目前可以先从在建的工程做起,从渍水严重的地方开始改造。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10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