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过程对兰州黄土中桩基负摩阻力的影响
2018-10-18
258
0
核心提示: 黄土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具有独特性状的土,是第四纪地质时期干燥条件下形成的多孔具有柱状节理的沉积物,主要成分是粉土颗粒(
黄土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具有独特性状的土,是第四纪地质时期干燥条件下形成的多孔具有柱状节理的沉积物,主要成分是粉土颗粒(粒径0.05~0.005mm),约占60% ~70%,可溶盐含量高达10%~30%,结构疏松,孔隙多而大,具有高压缩性。实践证明,黄土受到水的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而产生显著的附加沉降,即湿陷。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如果将桩基修建在有明显湿陷性的黄土地区,桩侧土体遇水湿陷较大时,会对桩产生向下的拉力,即负摩阻力,这会极大地降低桩基的承载力。近些年,湿陷性黄土桩基负摩阻力导致的工程问题,引起了相关领域许多学者的关注。
虽然许多学者对湿陷性黄土桩基负摩阻力有研究,包括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也做过此类试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已有的大量研究中,如朱彦鹏等关于负摩阻力随桩长变化的研究,试坑浸水方式大部分是在桩周打泄水孔,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使桩周土达到饱和极限状态,研究其充分湿陷的情况,但与实际不吻合。其次,虽然魏进等做过类似浸水自然渗透的试验,但其摩阻力分布与融土地区类似,有明显分界。考虑到地域的广阔性、复杂性,尤其是在中国大力投资建设的西北部地区,针对其特有的环境(干燥的气候,大厚度高压缩性黄土),现有的研究还不充足。最后,中国现行规范对负摩阻力取值方式的规定过于简单粗略、单一保守,并没有考虑到实际桩基受力过程中中性点的变化。并且在实际工作生产中,不同地区土层状况千差万别。
随着中国生产技术和需求的不断发展,湿陷性黄土中桩基负摩阻力的研究还不足以满足相关需求。鉴于此,艾小平等人结合兰州地区独有的地质与气候条件,模拟兰州非连续降雨,进行较大型的现场桩基预载浸水试验,研究兰州地区湿陷性黄土对桥梁桩基摩阻力的影响。
(1)验模拟降雨的浸水方式下,通过埋设水分探头测得浸水最大深度在10m左右,且在该深度处含水率增量很小,说明浸水主要影响区域已在10m以上,并且桩基在浸水期间持力层也主要分布在10m以下,这印证了试验结果的正确性。
(2)在浸水过程中,由于浸水方式不同,水影响深度较浅,使桩侧正摩阻力呈现先增大、左右波动达到峰值后、经过减小后再次有增大的现象。
(3)试桩在恒压浸水至破坏过程中,桩侧负摩阻力始终存在,且其峰值随着荷载递增而增大。桩身负摩阻力区段长度ln,与桩长比值ln/l0为0.23~0.26,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卸载过程中,存在较大面积负摩阻力,ln/l0为0.28~0.45。设计时,可以考虑中性点区间特点,达到安全、经济、合理。
(4)在试验过程中,首次降雨对桩基轴力及摩阻力影响较大。间隔20d左右,试坑水干,再次降雨对摩阻力影响较小。鉴于此特点,设计时可以主要考虑首次降雨对桩基影响。
(5)试桩在短期浸水后,主要由于负摩阻力的影响,试桩的极限承载力只有自然条件下的60%。而试桩在极限荷载下的沉降量约自然条件下的1.73倍。设计时,在以承载力为主要控制参数时,要同时考虑桩基沉降的影响,保证承载力又兼顾桥梁路线的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