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3月5日,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这样提到。“工匠精神”,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委员们认为,弘扬“工匠精神”将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
那么工程机械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作为工程机械的一员,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匠人”,做到真正的创造创新呢?
按照百度百科上的解释,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把事情做到极致,精益求精,在笔者看来,这只是“匠人”的最低标准。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时代,“匠人”的手艺仍旧独一无二。那么除了精湛的手艺之外,机器生产无法取代“匠人”的,是什么?
对于制造业而言,从技术研发到一线装配制造,就应该具备工匠精神,有一颗“匠心”。
首先,匠心需要坚持、专注。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匠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有着高度的坚守。不管是学习某种技术,亦或研发某种产品,再或者开发某个项目,大多开头的时候我们会信心十足,动力充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出现的难题、各种失败的打击会不断的蚕食我们的精力。这时候往往是最考验工匠的毅力,坚守比激情更重要。坚持、专注的埋首前行才能攻坚克难,迎接胜利的曙光。
其次,匠心需要谦恭、自省。这一点是指,“匠人”对自己做的事情不吹嘘,实事求是。虚以待物,宽以待人。只有保持谦虚的心,才能有足够的心理空间去发现世界、理解世界。做技术工作,眼要放的高,心必须要放的低,唯有此才能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第三,敬畏、入魂。这一点指的是,“匠人”在工作时,将自己的“心意”和“魂魄”注入作品之中。
可以说,在这个科技变化日新月异,工业生产和消费主义摧枯拉朽的时代,企业和创业者的“匠心”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比利润率、估值和营收,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