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组织抽查发现:本市五成公共建筑空调温度低于26℃

2013-07-09 211 0
核心提示: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随着夏季的来临,空调耗电量大幅攀升。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随着夏季的来临,空调耗电量大幅攀升。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指出“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对于这一规定,国内的公共建筑是否严格执行了呢?为此,国内知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发起了“我为城市测体温”的活动。

  昨天,该组织的上海志愿者们抽查了本市部分公共建筑,结果他们发现,五成公共建筑的空调温度低于26℃。环保人士和医生指出,空调温度低于26℃既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也对市民的健康有不利影响。

  上博、上图、虹桥机场温度不达标

  上午9:30,记者与十余名参与调查的志愿者在上海博物馆集合,志愿者领队庄瑛给每一名成员分发了温度计。随后,他们“兵分五路”,乘坐多条线路地铁来到各个公共建筑,为它们测量“体温”。

  在上海市儿童医院的门诊大楼一楼大厅,庄瑛为了得到准确的温度数据,走到大厅中央位置,手持温度计静止了两分钟后,液晶屏上的温度数值稳定在了26.4℃。“这个温度符合国务院标准。”庄瑛边说边用手机拍下数据,并发布到了微博上。随即,网友“秦可可的水族馆”便发来了评论:“26℃是一个符号,我们检验城市的温度,启迪人们对城市低碳环保的思考。”

  “上海自然之友”微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天13:30,共计测温21处。包括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虹桥机场航站楼、东方商厦徐汇店、港汇广场、来福士广场在内的11个公共建筑不符合标准,平均温度为24.2℃。其中,动感地带淮海路品牌店的温度最低,为22.4℃。而虹桥火车站、太平洋百货徐汇店等10处符合标准,平均温度为27.1℃。

  此次抽查地点还包括了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的车厢,结果显示,一号线车厢的温度为26.9℃;二号线车厢的温度为24.5℃,不符合26℃标准。庄瑛表示,虽然地铁车厢不一定属于公共建筑,但地铁车厢的空调温度也不应设置得太低。

  空调温度过低加剧“热岛效应”

  记者发现,昨天的最高气温为36℃,当公共建筑内的温度低于26℃时,室内外的温差就会在10℃以上,这让不少市民感到不太适应。在大街上,许多市民拿着纸巾不停地擦汗;而走进一些公共建筑和地铁2号线车厢后,一些市民会从包里拿出一件外套,披在身上。

  “公共建筑空调温度过低,不仅浪费了能源,而且室内的热量被空调输送到室外,室外的热量就会增加,这样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进而造成一连串的环境问题。”本次活动的主要发起人、“上海自然之友”项目负责人翟晓欣对记者说道。翟晓欣表示,目前节能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通过此次活动,“自然之友”希望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公众倡导一种低碳的生活理念。“26℃就足够舒适了,低碳的生活习惯并不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一点点的努力,就能为城市的节能环保做出一份大贡献。”

  医生建议室内温度控制在28℃

  其实,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以上,对健康也是有益的。上海中医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侯风刚表示,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如果长时间呆在空调房中,应该问题不大,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范围很大,如果室内外温差大,人们还频繁地在室内外走动,身体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两种环境,很容易降低免疫力,从而造成感冒、腹泻以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侯医生建议,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8℃左右,同时最好让室内保持适当通风,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得“空调病”的几率。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15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