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随着两个7000多吨的梁体后精准对接,由十四局承建的连镇铁路淮扬联络线左线跨宁启铁路特大桥72#、73#转体梁顺利转体到位。标志着被誉为江苏高速铁路网的“脊梁骨”的连淮扬镇铁路施工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转体刷新了国内高铁施工曲线半径最小、距离既有线最近、坡度最大、跨度最长等多项第一。
连淮扬镇铁路是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江苏省中部贯通南北的重要通道。自开工建设以来,作为国家快速铁路网的组成部分和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快速铁路的骨干线路,此次转体施工更是备受各界关注,被誉为“空中芭蕾”。
跷跷板上搭桥
“能够参与连淮扬镇铁路淮扬联络线左线跨宁启铁路特大桥转体梁施工感觉很荣幸。然而,施工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也是我们在以往施工中从未遇到的,压力很大。”这是项目现场技术负责人耿鹏当初参加工程建设时的复杂心情。
“两个转体梁梁体的曲线弯度大,重心偏离桥墩中心,产生的横向不平衡力矩达到3700吨·米;而转体桥的‘中枢’球铰,对不平衡力十分‘敏感’,稍有不慎,就会在施工中造成倾覆;所以,这次转体的难度系数特别高,就如同是在两个跷跷板上搭桥。”负责现场施工的副经理姜志东介绍。
梁体纵向坡度为24.9‰,128米长的梁体两端高差3米多。在施工中,为防止挂篮滑移,他们创新施工,对挂篮进行优化设计,全面加强锚固措施。在浇注时,他们采用有限元程序软件,建立模型,精确计算桥体两侧混凝土重量,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重量误差,首次成功将大坡度转体桥安全技术施工控制措施应用于国内高铁。
他们联合多所知名院校,展开技术攻关,利用BIM技术,建立桥梁模型,模拟转体施工;计算出重心横向偏移50厘米,同步调整球铰中心位置,确保施工过程中梁体的稳定性,建立精测网,使球铰的施工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同时,他们在转体施工中,利用传感器进行称重试验,计算出不平衡重量,精准配重,探索出国内高铁小曲线半径转体桥施工技术工法。
转体过程中,两座梁体最近距离仅8厘米,为防止两个梁体同步转动发生碰撞,他们对两个梁体的转动速度进行多次模拟,精准计算,最后确定采用“不同速转体法”——异步转体进行施工,这种工艺国内罕见,精确度要求极高。转体开始后,两个7000多吨的庞然大物,同时逆时针旋转19.5度,仅用时73分钟,便实现了梁体精准对接。
不允许一颗纽扣掉入既有线
连淮扬镇铁路淮扬联络线左线跨宁启铁路特大桥转体梁与既有的宁启铁路“紧紧相依”,桥墩距离既有铁路1万伏的高压线仅0.4米,宁启铁路每天有60多列客、货列车飞驰穿过,安全风险极高。
据专家介绍说,对于高速行驶的列车来说,什么东西碰到了都有子弹一样的威力。如果以列车时速300公里计算,那么一块半斤重的混凝土,撞上前挡风玻璃后,其作用力可以达到5000牛顿左右,即使列车速度稍慢一点,估计也有3000牛顿左右的力,也就是相当于用300公斤的重物砸在玻璃上。这样对于高速行驶的列车而言将产生极大地安全风险,甚至会引发重大安全事故。
“在靠近既有线施工的过程中,安全施工不仅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更关系着千千万万的乘客的生命安全,对于我们施工人员而言,不要说是一块混凝土,就连一粒纽扣都不允许掉入既有线。”项目负责人杨士彬斩钉截铁的说。
为确保既有线施工安全,他们加大投入在靠近既有线侧设置了两层绝缘密目网,同时,上桥爬梯设置了密码锁,安装高空入侵报警系统,施工现场设置专人24小时监控,他们采取重重“保护保措”,确保列车安全,施工顺利。
根据工作实际,项目部技术攻关小组还密集组织科研活动,成立了专业施工架子队,培养了一批适应转体梁施工的专业人才,为临近既有线转体梁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古城扬州起渔歌
金黄的稻田,新翻的泥土,几只惊醒的白鹭腾空飞向远处的芦苇深处,连淮扬镇铁路跨宁启特大桥宛如蛟龙,横跨在邵仙河上,绵延伸向远方。
施工之初,这条风景如画的邵仙河却是职工眼中过不去的通天河。“我们既要架桥,又要保证水美鱼肥,如何处理工程施工和环境保护这对矛盾不仅关系到我们的施工进度,更关系着我们与当地百姓的关系。”耿鹏深有感触地说。
为了保护环境,技术人员沿河进行了详细的水资源现状勘察,根据情况河流水质要求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环保措施。在河道桩基施工的同时,多辆封闭式运渣车随时待命,及时将弃渣清运至指定地点,避免泥浆泄露污染河道。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建立良好的泥浆循环净化系统,及时测定泥浆的各项指标,避免对河道的污染。
此外,项目部组织机械对河道中的漂浮物和堆积垃圾进行了有效处理,并针对邵仙河的环境问题配备了专职环境保洁员,每天及时清理河道中的垃圾并对河中的漂浮垃圾进行打捞清理。
现如今,渔船渔夫、嬉戏的白鹭,夕阳里,连淮扬镇铁路跨宁启特大桥宛如玉带般装点着扬州这座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