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至2022年将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主要包括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灌溉节水和供水、水生态保护修复、智慧水利等五大类,总投资1.29万亿元。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修复等,研究部署了今年及后续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安排,要求抓紧推进建设,促进扩大有效投资,增强防御水旱灾害能力。随着全国防汛进入“七下八上”阶段,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降雨仍然偏多,黄河中上游、海河、松花江、淮河流域可能发生较重汛情,防汛形势复杂严峻,更加凸显水利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
水利基础设施补齐短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2014年5月份,国务院要求分步建设172项重大水利工程,目前已累计开工146项,在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引江济淮、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淮河出山店水库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南北水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等32项工程相继建成,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水情。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亟需着力补齐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表示。因此,在继续加快推进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抓紧谋划一批新的重大水利工程,并且要尽早实施,十分必要。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后,预计可以新增防洪库容约90亿立方米,治理河道长度大约2950公里,新增灌溉面积大约2800万亩,增加年供水能力约420亿立方米。
扩大市场化融资潜力
据统计,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匡算总投资约1.29万亿元,其中超过500亿元的项目有5个,300亿元到500亿元的项目有4个,100亿元到300亿元的项目有18个,能够带动直接和间接投资6.6万亿元,年均新增就业岗位80万个。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累计下达2020年度重大水利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528亿元,支持各地加快推进工程建设。
“150项重大水利工程投资总规模很大,所以必须要通过加大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多渠道筹措工程建设资金。”苏伟表示,重大水利工程一般具有公益性强、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融资能力总体有限。但部分水库工程和引调水工程,具有发电、供水等经营性收益,也具备通过改革扩大市场化融资规模的潜力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