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发展高层对话一:解读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

2013-12-12 201 0
核心提示: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四届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在山东临沂召开。国务院国资委行业办副主任张涛,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四届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在山东临沂召开。国务院国资委行业办副主任张涛,临沂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左沛廷,临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徐福田,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子孟出席会议。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单位负责人,所属各专业分支机构负责人以及来自工程机械行业部分会员单位的代表、各相关媒体代表近3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11月28日下午,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如期举行,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龙国键主持高层对话,山河智能装备集团董事长何清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祝文魁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德进、山重建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夏禹武、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韩尔梁、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先、北京起重机械研究院院长陆大明出席会议,各位嘉宾首先各自对“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进行解读,然后围绕“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如何创新”展开对话。

对话嘉宾: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祝文魁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韩尔梁

山重建机有限公司总经理 夏禹武

山河智能装备集团董事长 何清华

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德进

北京起重机械研究院院长 陆大明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伟先

本节对话主题为:解读“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以下为高层对话嘉宾发言观点实录:

主持人:刚才几位主旨演讲嘉宾已经就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做了很好的发言,本次对话主要将观点讲清楚,而不是做企业推销。需要引证的时候,可以有与自己企业相关的信息。再做简单的观点阐述以后,我们开始台上台下一起对话。我们先谈一谈各自对这16个字有什么样的看法,由三一重工祝总开始。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祝文魁:

非常高兴今天参加这个会议,把我们的想法和观点在这个会上讲出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想谈三句话:第一句话是怎么看待过去。刚才我跟曾总在私下交流,你的演讲说出这个行业同行的很多心里话。讲出问题的同时,也不要忽略我们自己的成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工程机械可能是两个20年,说得更短一点是两个10年。过去10年我们发展非常迅速,增长是主旋律,带来的问题有些是可以避免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这个煎熬中不可避免的。我看过一份研究报告,说的是我们在过去的10年、20年工程机械行业成为中国为数不多具备了全球竞争力的行业之一,有一份很详细的报告作了产品分析。这应该是一个成绩。第二个成绩,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全球混凝土机械的60%到70%的量产生于中国。挖掘机过去最早做的海外品牌,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大家都非常清楚。对于过去,我们要客观地去看待。

当然过去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刚才曾总所分享到的等等问题,看待现在不要过于悲观。有两个主题词,一是透支。我们透支了资源和未来。其次是调整,也就是复原的过程。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第一种是动刀子,一种情况是别人动刀,第二种情况是自己主动动刀。我相信在座的工程机械企业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都做了很多内部深刻的调整。第二个过程是结合。慢慢地结合以后,第三个过程是复原。

如何看待未来?看待未来保持中性、理性地看待。未来的机遇在哪里?新型城镇化。过去一线城市摊大饼似的,未来在三中全会的报告里指出是小型城镇化,这可能会带来很多需求,比如农民建房,比如小型城镇的建设,欧洲过去以及现在所用的何总的小型智能挖掘机可能就有很多的应用。工业化我就不说了。

我想提两个大家忽略的,就是这次调整本身孕育的机会。毋庸讳言,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对于速度的追求,对于规模的崇拜,一段时间是我们各个厂家特别是中国厂家奋起直追要做的事情。经过这轮调整会带来很多新的机遇。随着对工程机械深入的理解和应用,中国客户和市场的用法也会不一样,以前认为工程机械是挖土、挖石头的,其实在欧洲和美国几十年前挖掘机什么都干,挖掘机叫怪手,它不仅能干这个活,还是吊家具。再就是人口,大家都说中国的人口红利在消失,中国劳动力的减少是不争的未来的趋势,人越来越少,劳动力从哪里来?这些工作谁来完成?靠机器替代人,这也孕育着机会。再就是国际化的机会。我举一个例子,整个俄罗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际化的高速公路,刚才我的一个俄罗斯朋友打了电话,他说现在在修的是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路,另是从莫斯科的一个角落到机场的,也没有高铁。所以我认为,我们国际化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刚才龙主席给我出了一个命题是绿色发展,就这个话题我谈一点。工程机械依然还是这种产品吗?绿色挖掘机和泵车未来是怎样的?应该是环保和节能的,尤其是在PM2.5雾霾到了很多中部的地方,未来的环保节能很重要。三一在这方面做了一些事情,我们的效率大概提升25%左右,油耗大约降低30%。在混凝土机械领域,三一也做了很多自己的努力,我们下一步的方向也是要通过绿色发展最后跟进企业的创新驱动转型。

这16个字的主题定得非常好,如果要加上一点那就是绿色理念包含着责任,一是对产业的责任,二是对我们国家的责任,三是对未来的责任。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韩尔梁

首先感谢苏秘书长的邀请。随着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作为主要供应商的潍柴动力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此也要感谢大家的支持和认可。今天在这里,一是介绍潍柴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发展。这个行业要发展下去离不开动力系统的创新,潍柴怎么样和大家走上共赢、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在联盟方面跟大家做一个探讨,怎么样做持续的发展。

潍柴按谭董事长的说法是两条腿驱动,一是自主创新。潍柴目前在发动机板块已经有1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包括数十名海归的“千人计划”、“泰山学者”项目,这方面已经有一个很大的人才队伍。大家最近可能会注意到,潍柴的产品无论从性能、噪声和质量以及排放上都不断有更好的产品满足大家的发展,潍柴在这方面进行了非常大的投入。

另外一条腿的驱动就是投资驱动。潍柴在国外进行了很多投资,其中,潍柴投资凯欧集团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有领先的液压技术。通过这笔投资,我们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液压技术,下一步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和国内的同仁共同发展,不光在传统的发动机、天然气方面有大的发展,也在大家急需的技术方面提供高性能的、低成本的、高质量的技术。

另一个方面,2009年科技部批准成立商用汽车和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提到新能源这方面,结构的转型也很关键。大家经常问到的是你的节油性能能给我省多少钱?在这个地方我想跟大家共享一下国外怎么看,比如美国怎么看新能源的问题。我曾经在通用汽车服务20年,他为什么搞新能源技术?

一是能源安全,美国大量地进口石油。中国能源的形势更加严峻,所以说第一个理由不是别的,就是国家的能源安全。

二是排放。我们有雾霾以及各种各样氮氧化物的排放,不仅是北京、上海,雾霾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影响已经日益严重。要改善这个环境,我们就要做新能源技术。如果用天然气发动机,它的颗粒排放比柴油机降低了1000倍。三是技术壁垒。大家知道有些工程机械要出口,必须用国外的发动机,为什么?有的有噪音限制。有一些工程机械不是豪华轿车,为什么限制噪音?有的是有市场需求,有的地方是技术壁垒,达不到这个要求就出不去。为什么要做新能源技术?

三是要从技术壁垒考虑,没有这个技术就很难进入海外的市场。

四是成本。我们要考虑全周期的成本,购买的时候价格会升一点,但是整个的使用周期来说,这个方面会有节省,在混合动力方面我们有很大的发展。

最后想跟大家探讨一下怎么样做一个行业共同发展,我们联盟和协会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发觉,如果要做新能源这个技术,可能跨好多协会,什么意思?工程机械有协会,内燃机有协会,电机、电池很多地方构造还不成熟,像前面曾总讲到,整个产业链包括卡特彼勒也是,培养我们的供应商,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国家或者我们行业有一个协调的战略,我们现在就面临这个情况,就是国外一个供应商现在不让我用它的控制器,他说我跟谁签了战略协议。有一个客户我提供给他发动机,他也不提供给我控制器,他担心我们提供给他的竞争对手。

有的时候搞零部件,发动机行业看来有暴利,但是你要做的是不是可持续发展,还是说你今天做了到以后还是一样的结果。今天你之所以要用发动机,是因为康明斯卖给你的价格贵。过了十年以后,会不会是同样的结果?康明斯发动机有4000多工程师,你有没有信心进入这个行业?这是可持续发展在新能源行业的状况。我讲的对大家就是一个启示。


山重建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夏禹武

我来自于山重建机有限公司。大家对我们的公司可能比较陌生,是山东重工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潍柴、山推是我们的老大哥,这样关系就搞清楚了。我们虽然是新名称,但是它也是个老兵,一开始是王董事长旗下的公司,生产挖掘机。我们专注于生产挖掘机,这是集团的一个规划。

山重建机未来的3-5年的战略是以产品为主线,以产品质量和运营质量为中心,以KPI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渠道的销售服务能力建设和供应链的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深化企业文化、加强教育培训、大力推进经营生产、全力提升全员的创新意识,用3-5年的时间将山重建机打造成全球挖掘机行业的一流水平。目前挖掘机这个行业同质化相当严重,主要的发动机和核心部件也都是一样的,基本上是仿造国外的先进产品。

为了真正地能够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山重建机在做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控制系统。我们把GPS和控制器集成到一块电路板上,现在GPS的功能是为了债权,以后的GPS可以进行远程的技术升级、远程模式的下载,为挖掘机工况的适应性起到更好的作用。

二是节能环保.刚才陈总讲到卡特彼勒在36吨的挖掘机上通过回转(我们叫液压混合动力)节能,目前挖掘机的混合动力是机电方面的混合动力,今年4月份我到欧洲去,不让看卡特的那个产品,我们也没有看到。我们也在做,我们做的是装置的上下起落,以36吨的挖掘机为例,它的装置10吨左右,能够把势能吸收回来的话,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能量节约。我们这个项目做了2年左右的时间,从液压机效果测试也能够达到30%左右的节约。这是以产品为主线的内涵。

从质量来讲,我讲的是产品质量和运营质量。曾总介绍了行业的情况,我主要讲的是运营层面。大家都关注这个行业的应收账款、资产负债率,但还有一个应付账款较少被提到。假设明年挖掘机行业增长10%,市场上终端的存货消化起来远远超过10%,我刚刚从内蒙和山西的现场回来,建议大家到现场去,代理商的院子里摆不开,有一家企业租了几百亩地放着产品,虽然厂家在生产,但是产品在终端贬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希望中国工程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春天尽快到来。谢谢大家。


山河智能装备集团董事长何清华

今天我就绿色发展这个话题讲一讲,这个题目很大。今天早上吃饭的时候有一个坐在同桌的同行,他说他的小孩生了一个病,医生说就是要晒太阳,他们在北京,但是北京太阳很少,因为雾霾太厉害了,绿色发展紧迫到关系每个家庭和个人。

就绿色发展,我谈谈个人的情况。还是要谈阶段论,前段有几个日本朋友到我们公司聊了这个事,在一二十年前他们也都是一样的。这是紧迫感,我们要解决它,靠一步一步地来做。我认为绿色发展应该是一种人的心态,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企业发展方式的选择,应该站在这个角度看,而不仅仅是产品节能。绿色发展是可持续的,前几年记者采访我的时候,我说中国人发展很快,但是中国人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把发展目标定得太高,发展的速度要求太快,把自己搞得很难受。一个小年轻刚毕业的学生要买车,不太现实,还要买房,更不太现实。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合适的生活方式选择和发展模式的选择。

前面曾总把我们行业企业的一些现象说了,我还是比较赞同他的一些说法。确实,企业的选择发展如果搞得都跟仇敌一样,那又何苦呢?个人为了自己过好日子,也跟别人搞得很不融洽,这个扭曲了,我们企业发展也已经扭曲了。我对绿色发展的理解是,就是让大家心里感觉比较舒服,生活比较舒适的发展。从这个环境来说,这也是一种生态环境,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个人发展的生态环境。要调整心态和发展方式,这个非常重要。

对于绿色发展这一块,我认为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我经常讲,中国到底发展到一个什么阶段,人民能够生活在一个什么水平,中产阶级是个什么水平,这个模型是什么样?我在世界上走了很多国家,看来看去其实中国这块地是一块很差的地方,好的地方很少,人又非常多。我们说美国人怎么生活、欧洲人怎么生活,我们能不能承受这种生活?这是个重大战略,否则我们一味地追求搞得自己很痛苦,结果达不到,最后一塌糊涂,也就是说资源允不允许。像空气,日本岛国一阵海风吹过来,把什么雾霾就吹走了,北京在一个沙窝窝里什么都吹不出去,我们能不能达到那种标准?当然有很多人在移民,我相信95%以上的孩子老老实实待在中国,不可能移出去。中国人有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要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引导,国家有一个准确的战略,否则就很盲目。

山河智能在绿色高效节能这一块比较重视。首先山河智能的发展取决于原创性的产品,我们的产品是比较独特的,这个产品本身是绿色环保的,我就不用多说了。从广东发展到几乎全中国,现在也到了俄罗斯、东南亚,最远我们到了美洲。国内有一二十家企业想占有我的知识产权,说明至少这个产业是做起来了,绿色的方法是出来了。我们在挖掘机这一块,高效节能做得还是比较突出的。我们研制了混合动力挖掘机,已经工作了1000多个小时,完全已经达到使用的阶段,但是成本比较高,没有推出去。我说的是实实在在的,这个可以用数据来说话,7%和17%两种节能东西已经非常成熟,是完全原创的技术。前者几个月可以收回成本,后者不到一年可以收回成本。在其他高原设备方面,我们也有其他的产品。

山河在绿色环保方面,去年推出了一系列的挖掘机,整个出来高效节能还是比较明显的。山河智能的颜色叫“山河绿”,在这一块我们还是非常致力于绿色,今年在科技部能源领域中获得了大型机械节能的项目,有很多重大企业、高等院校参加,山河智能作为牵头单位,他们仔细审视山河在这之前做的一些基础工作,这一块基础工作我们做得非常扎实。每个地方的能耗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箱,要了解得非常清楚。我们还有一个研究生队伍,从硕士到博士,这个工作要做下去,还是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确实也付出比较大的代价。在去年到今年这样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我们要做这个事也不容易。今年山河智能的业务还是有一定的增长,利润也有一定的增长。总而言之,关于绿色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博大精深。谢谢各位。


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德进

围绕会议安排的主题,我想谈谈合力的一些做法。从中国企业目前现状来说,要实现这个主题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增强我们企业的软实力。通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硬件水平跟国际一流水平差不多了,从外表看厂房、设备、工艺装备甚至出来的产品好像已经像那么回事了。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从对市场表现的情况看,我们产品的性能、技术先进性、附加值比较低,尤其是可靠性,今天祁俊会长也说到这个事。比如说工业车辆首次平均无故障时间是国际上先进水平的一半,这还算好的。还有一些像售后服务、配件支持、技术支持方面,差距就更大。用户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现在国内高端的市场基本上还是外资品牌在占据,中国的一些品牌基本上很少能进入这一块市场,国际市场也是同样如此。这是什么原因?包括龙头企业在内,差在软实力上。我个人理解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方面。包括技术和产品两个创新能力的不足。虽然说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但是扪心自问,我们企业自己的创新能力究竟如何可能都是一个问号,而且有个别的企业没有创新能力,最多是一些产品应用设计的能力而已,根本谈不上一些基础的研究、技术发展的能力。原创的东西几乎没有,从根本上限制了技术的发展、转型升级。

二是在管理能力方面。我一直认为从政府到企业层面,对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差距很大。合力近几年在探索过程中引入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比如,我们从战略宏观方面导入卓越绩效模式,作为年度和运行中的体检,反映出我们的问题,帮助我们了解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重点改进。在运营管理方面,我们在导入、学习、应用、探索中国企业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的模式。今年是我们整个集团推进的第五年,目前在我们公司已经推行了八大模块,初步见到一些实效。但是,这只是刚刚开始,与国际一流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运营管理水平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三是信息化方面。合力的信息化过去也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但实际上对照国际一流企业,尤其是与我们选择的标杆企业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在全流程、全过程中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做到三流合一,没有做到三流合一就没有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没有做到全流程的覆盖,也不叫真正的集成系统的完成。到2015年,我们这个计划可能还要延一两年左右,以真正意义上实现整个集团到子分公司到分厂到销售终端和供应链全覆盖。

四是企业文化方面,尤其是在企业理念以及核心价值观、准则落地方面。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说起来都是有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但是基本上都是在空中或者是半空中,如何落地?我们通过学习研讨一些优秀企业是如何走的,比如说IBM如何转型的企业文化落地,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合力现在也在逐步地学习国际优秀企业的做法,争取让合力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以精品回报社会”的理念真正地落地,落实到从领导到每一个员工的行为规范上去。

我讲的软实力的四个方面其实关键还是在人,从决策者到管理者到员工,人的素质没有全方位的提升,是做不到或者实现不了这16个字的要求,重点在人方面下最大的功夫,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促进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向前发展。


北京起重机械研究院院长陆大明

关于创新驱动,江总书记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还说过,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科技创新是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因素。如果说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群体有比较好的创新能力的话,那么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就能站在国际分工的产业链条最前端引领或者激发我们国家新的产业的产生。

我们可以看一看世界上发展的情况。美国大量做的东西是我们没有想到,互联网的出现就引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它这种变化对世界的影响还会发展得更深远。前面的主旨发言以及各位领导讲到了创新,各个企业也都在创新,我们能不能跳出现在的思维,尤其是我们的这些排头兵企业,怎么样能够更高阶段地创新,我们现在大量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从内到外或者说低层次的创新。我们与国外企业去对标,怎么样使得我们的产品价格比它低,产品质量跟它接近,我认为这就是创新了。但实际的结果是什么?西方国家的公司被你打得走投无路,因为你的价格低,而你自己实际上也没有得到太好的效益。我不是这个行业的,对这个行业的情况不了解,看了刚才曾总演讲中所展示的表格数据,我看盈利水平不高,百分之七八的盈利水平是不高的。如果遇到经济不好,我们的企业很难维持。现在的产能大大过剩,可是我们还在继续发展。刚才曾总说到前三位或者前五位的企业引发了这种价格竞争,实际上我觉得除了行业内的,还有行业外的也引发了价格竞争,有些企业想上市,很快就把产品价格拉下来,甚至不顾成本地往下做,因为他拿到了风投资金,流动资金一时没问题,可能把价格弄得很低。前一二三名为了自己的名利所累,我是前三名,我就不能往后掉,就往前挺,有时候也把价格掉下来。

我要传递的一个观点和思想是,能不能搞一些新的东西,能够引领新的产业,尤其是我们的这些已经几百亿上千亿的排头兵企业。我也是国家科技奖的评委,像美国和欧洲比我们的整体工业发展快得多,美国的航空母舰十几艘,中国才一艘,这一艘航空母舰还不是中国自己完全制造的,只是改装。世界上也没有用这么大的压机,没有用这么大的加工设备在生产。我们有个企业搞了一个8万吨的压机花了6亿的成本做了,后来发现这个东西做出来工艺没有研究透,如果把相关的工艺、相关的材料弄好的话,还要花十二三亿,你想这是什么样的情形?很容易把一个企业拖到绝望的境地。

中国工程机械已经走到现在这样一个地步,怎么样能够跳出原来的框框,不能跟在人家后面走,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在对标卡特彼勒,或者跟随日本的企业,但问题是咱们自己怎么走?刚才卡特彼勒的陈总讲了,他们有本土化的战略,实际上就是降低成本来对抗你们的,也就是你们降成本的战略,他在你本土设站,他也是一个企业。协会现在抓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个任重道远的事,要让我们的竞争理念、创新理念、创新环境、创新机制真正地达到刚才说的高一层次的创新,我们的企业就有希望了。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9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