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袁芬,1996年从上海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了上海建工集团基础公司,现任公司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兼主任工程师。15年来,我始终坚守在建筑工程第一线,深深扎根在地下基础施工设计中,先后设计了50多个建筑工程方案,在近30个工地上直接参与施工建设,并且主持、参加了多项国家和地方规范的编制及修编。特别在世博工程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践行了"用青春浇铸世博工程"的誓言。
不辱使命,奉献在世博工程第一线
世博是人类对自身伟大发现、发明、创造和前进的礼赞,世博给了中国建筑工程业一个难得的机遇,也给了中国建筑工程业一个崇高的使命。
世博工程被分为六大战区,分别为浦东浦西世博园区工程、轨道交通工程、闵浦大桥工程、外滩综合改造工程、虹桥交通枢纽工程和辰山植物园工程。我有幸参与了多项世博及配套工程。
龙耀路隧道是世博越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工程面临着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工期紧、风险大等一系列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是盾构必须穿越重点保护建筑——中航油龙华油库油罐设施。一旦穿越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在重重困难面前,我主动担当了这一重大任务,牵头建立了数学物理模型进行分析,模拟了隧道施工对环境影响的四个阶段,采用最优环境保护方案,完成了曾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后,这项技术被推广应用到地铁13号线世博园站及10号线豫园站,在控制盾构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闵浦大桥是世界第一跨度公路、铁路双层斜拉桥,超大承台基坑围护设计曾经闻所未闻。我又一次担当了这一重大任务,该工程超深地墙必须穿越15米厚的硬土层,针对这一重大技术难题,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了在上海地区首次应用的"抓铣结合"方案,不仅攻克了工程难题,而且还节省了6个月工期。"抓铣结合"新工艺,在虹桥枢纽工程中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同,并在施工中采用。此后,又为西藏南路隧道、轨道交通10.5标、2.8A标等世博配套工程的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永不言败,奋发在自主创新最前沿
自主创新是新世纪我国科技发展的新战略,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2004年,"世博园区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技术研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对城市敏感环境地区进行地下空间开发,气压沉箱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世博园区地下工程采用这项技术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当时,我们的研究刚起步,而日本的设计施工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日本方面开价极高,而且还实行了技术封锁,当中国专家前去考察时,他们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专家接触气压沉箱核心技术。消息一传来,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走自主创新之路,打好这场攻坚战、争气战。在严峻的挑战中,在参与这一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投标竞争的短短一个月里,我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与课题组成员一起进行了艰苦、紧张的前期调研工作,经过激烈答辩,终于成功中标承担项目重要子课题——"远程遥控大深度现代气压沉箱设计施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在国内率先展开了首创性研究。历时三年,通过在世博配套工程——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取得了我国首例远程遥控现代气压沉箱工程的成功,不仅比原设计方案节省造价一千万元,而且大大提升了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水平。在市科委组织的课题验收中,结论为"课题成果综合技术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了2008年度上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共创辉煌,感悟在建功立业道路上
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功立业,是时代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要求,也是职业女性成长发展的展示舞台。回顾自己在建筑科技领域锻炼、成长的历程,我有着这样的感悟——
建功立业,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我所在的设计研究所是上海市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最尖端的技术开发和研究机构,承担着重大课题的技术开发和科研管理等工作。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推动下,研究所不断壮大。近来,针对在地墙、钻孔桩、盾构隧道、顶管管道施工中泥浆的大量应用,一个泥浆实验室已经成立;针对在闵浦大桥、崇启大桥连续梁结构工程中的施工控制,一个桥梁研究中心的构建也已经形成。研究所与时俱进的发展,为我们技术人员的创新创造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更多的项目。
建功立业,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支持。这些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创造了一系列可喜的业绩:仅2009年一年,我们就申请专利11项,占当年集团专利总数的40%;我所在的设计研究所被市企业技术创新认定为办公室,被市经委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建功立业,也同样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有一件事,虽然过去了十年,可对我来说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公司承接了上海银行大厦桩基础与地下连续墙工程,由于工地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等特殊原因,只能24小时连轴施工。作为项目工程师,我一心扑在了工程上。那天夜里,因为处理工程难题,我直到天亮时分才回家,一进家门,我就看见丈夫和衣靠在床上。从他的口中得知,在深夜一时左右,见我这么晚了还没回家,打我的手机又一直未接,他心里着急,就骑着自行车直奔工地。在灯火通明的工地上,他说他看到了我瘦弱的却是坚强的身影,他理解我对事业的那份执着,没有打扰我,悄悄地骑车离开了。那时,我的女儿才一周岁,正需要一个母亲的呵护。我被感动了,我觉得,事业与家庭是两条平行的铁轨,而自己是行驶在铁轨上的火车。因为家庭,我不必一个人去面对事业;因为事业,我的家庭可以更加稳固。
在这里,请允许我再讲一桩让我深有感触的事情:去年这个时候,我参加在上海举行的桩与深基础国际峰会。会议期间,美国深基础协会主席Rudolph P. Frizzi由衷地说,他羡慕中国同行有这么好、这么多的实践机会,从理论、设计、施工、设备到试验、检测,可以充分论证、验证和发展岩土工程,全方位地实现新设想与新技术应用。由此,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一句名言: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我们都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好时候;地利,就是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可以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人和,就是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正在作着共同的努力。天时、地利、人和,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我们没有理由错过;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绝对不应该辜负。
成绩代表过去,奋发创造未来。在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我由衷地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领导和同志们,包括我的家人,谢谢你们给我信任,谢谢你们给我信心!我将继续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