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通大桥的老杨

2015-07-07 136 0
核心提示:  认识老杨,完全是一个偶然。那天,我在沪通大桥项目一工区采访安质部的秦海滨,问他有什么人让他印象深刻。他说,你去采访采

  认识老杨,完全是一个偶然。那天,我在沪通大桥项目一工区采访安质部的秦海滨,问他有什么人让他印象深刻。他说,你去采访采访老杨吧,他有很多的故事。因当天下大雨,没有采访成。第二天上午一过去,第一件事情就是联系老杨。

  老杨名叫杨克泉,是南通本地人,今年59岁。老杨负责全线的卫生,这边现场都很干净,全都托老杨他们的辛苦。老杨手下管好几个人,都是南通左近的。他们看到哪里脏了,就打开电泵,把水从江里抽起来冲洗。所以,栈桥和路面虽然很长,却始终都能保持干净。

  除了钢栈桥,其他地方都是从江里打沙吹填起来的路面,为了多几分绿色,项目部在路边铺上了草皮,浇水的任务也给了老杨他们。起初,老杨他们每天抽水,拖着长长的软管浇灌,过了一段时间后,草皮居然在沙层上顽强地活下来了,老杨他们的辛勤付出也有了回报。这绿油油的一片,给枯燥的“孤岛”生活带来了些许不一样的风采。有技术员说,每天看到的都是浑浊的江水与青灰色的混泥土,能看到绿色,心情都舒畅一些。

  后来,项目部给配了一台洒水车,负责给路面洒水,也兼顾浇草皮。可惜,洒水车后面的喷管摇动幅度有限,摇起来也很吃力,总是不能对草皮进行全面覆盖。这时,老杨想到了平时浇水的软管。他在洒水车的出水口装了一个分水接头,软管就从这个接头里出来,用这个喷水,就自如多了,也不用那么费劲。老杨还得意地对我说,他那个装备,比城管的还好用呢!

  除了清扫和洒水,老杨还兼职给一线人员送饭。中午,项目部食堂的人把饭菜装保温桶里,送到船上。船开过来以后,老杨就去码头拿,或者派一个工友去。把几个保温桶装在三轮车上,挨个点送饭。到最后一个点时,他们自己才一起打饭吃。吃晚饭后,有把桶送回去。一直以来,风雨无阻。送饭这事并不是老杨的本职工作。他说,技术员很辛苦,又是帮南通人民做贡献,自己辛苦一点也不算什么。他笑着对我说:“他们辛辛苦苦把桥造好了就走了,以后也难得来几次,有的人兴许一辈子都不会再到这来。真正受益的还是我们当地人。我们帮点小忙,也是应该的。”听了老杨这话,我也深受感到。走了这么多工地,见了那么多人,但像老杨这样的还是少见。

  老杨除了做清洁,也兼职做保安,他手下有三个保安人员,一到晚上在两公里多的战线上巡逻,他自己偶尔也出来巡查一下。因工程在江面上,难免有些废铁角料掉进江里去,因此常有本地人开着船过来吸废铁。当然,这不过是一个幌子,实际上是白天踩点,看哪里有钢筋,到了晚上好来偷盗。在老杨他们巡逻之前,偷盗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一船一船地拉,非常猖獗。后来项目部请来了几个保安,专门负责夜晚的看守。

  有一次,老杨发现运输钢材的船上放下了一条小船,有些疑虑,便上前去问。对方说,是要去打渔的。老杨觉得有些蹊跷,就带上几个人暗中观察。到了下半夜,果然有了动静,船上的那对夫妇正把钢材往小船上搬。女的在大船上递,男的在小船上接。不一会儿,就搬了二三十根。老杨看了一会,跟队友们说:“可以收网了。”于是,他们一面给项目安质部打电话,一面上船去抓现行。那男的看到有人来,开着船一溜烟就跑了。女的没跑掉,只好躲进房间里面不出来。老杨在外面喊:“你老公哪去了?”女的回答说:“卖鱼去了,很快就回来的。”“那这一堆钢材哪去了?”老杨大声质问。

  见无可抵赖,那女的只好承认了偷盗的事情。第二天,那对偷盗的夫妇就被运输船的老板给开除了,从此离开了沪通大桥。这一出,可以算是“智擒内鬼”吧。

  老杨也抓到过“外盗”。去年快过年的时候,有些人趁着项目部施工人员少,又动起了歪心思。一天凌晨,几个当地人开着四艘划子过来偷钢材。他们采取“一进三守”的策略,一艘划子前去偷盗,另外三艘在外围放哨,以便有个紧急情况好前去接应。快天亮时,被巡查到这的老杨发现了。老杨赶紧招呼同伴过来帮忙。那盗贼见势不妙,赶紧开船逃离。划子太小,钢材堆放太多,远远超过了划子的承载能力。恰好那天江上风大,一阵风刮过来,浪花直涌,将划子打偏了,堆放的钢材就往另一边滚。凑巧的是,那盗贼正好站在这一边的船舷上,于是,船翻了,盗贼连那一船的钢材都掉进了江水中。那盗贼落水后,拼命往外游,被外面接应的船救起。老杨原以为他们会马上跑掉,没想到的是,那三艘船不但不逃跑,反而一起拥上来,想把沉船拖回去。

  眼看他们就要靠近沉船了。如果让他们在眼皮子地下把沉船拖走,以后还如何防盗,如何震慑偷盗行为。老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时,队友建议用建材砸。老杨立马就否决了。怕万一把人给砸伤砸死了,给项目部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忽然,老杨看到平时冲洗路面用的水泵,计上心来。他们打开水泵,操起水管,朝着那伙人喷去。冰冷的江水将那伙盗贼冲得睁不开眼,不一会儿就浑身湿透。江风吹来,冻得他们叫爹喊娘。眼看斗不过,只好驾着划子溜之大吉。

  项目部给长航公安报了案,取了证之后,把那沉船调出水面,把钢材也捞了出来。三米长的螺纹钢,一共有65根,重达3吨!划子被吊起来后,一直放在靠近沉船的路边,至今都没有人前来认领。不过,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偷盗建材的事情。就连那些吸废铁的小船,也再没来过。

  老杨说,南通人对大桥的期望是非常高的。之前从南通去上海,要坐轮渡,前前后后五六个小时。后来苏通大桥通车了,时间缩短到三个多小时。但是班车少,每天只有四班车,来去上海还是不方便,常常做不到车。如果沪通大桥通车了,从南通市区过去只要40多分钟,逛个街,购个物,就像同城一样。他指着江对面的张家港说,目前那边比南通发展好多了,不过,沪通大桥要是通车了,南通凭着自身的优势,赶上甚至超过张家港也是有可能的。

  老杨是去年八月来到沪通大桥的,之前,他在一个消防公司当消防员。之所以选择来大桥工地,主要是想作为一名参与者,见证一座世界第一跨度的公铁两用桥梁的建成,为这座桥奉献一点点残年余力。他说,技术上的事情我不懂,搬钢筋我也不行,但是扫个地送个饭巡个夜我还是可以做得到的。大桥对于南通人来说,就是福音。“之前我常常看见有乡亲跑几十里路,从北岸往江中眺望大桥建设,就盼着大桥早日通车。”老杨说着,抬头望了望正在浇筑的一个桥墩。

  老杨之所以来这里,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原来,他的家庭是组合家庭。23年前,他的第一任妻子因车祸去世,留下了一儿一女。凑巧的是,20天后,他的现任妻子的前夫也因交通事故而去世,留下了一个儿子。因为都是本地人,经人说媒,两个家庭就组合到了一起。更为凑巧的是,老杨的女儿与妻子带来的小儿子同岁,而小儿子又与大儿子同名,只是不同姓罢了。老杨说,三个儿女工作都很不错,一个在市里面教书,一个在华为,还有一个在当地政府部门。三个孩子虽非一母所生,却也非常和睦,就像同胞一样,这让老杨十分欣慰。老杨说,他的妻子在当地一个工厂做会计,收入也还可以。我听了之后感觉非常诧异,常言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老杨的经历简直就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老杨告诉我,虽然家庭条件尚可,但他很想到这边来。他说,这两起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就是低劣的交通设施。那时候道路不好,路面又窄又破,如果道路好一点,他的前妻,以及他妻子的前夫,也许就不会遭此大难。来到这里参与高质量高等级交通设施的建设,也算是替他自己和妻子还一个心愿。

  老杨来了之后,除了清扫和巡逻,有时还替技术员打扫现场办公室,给他们擦桌子。走进他们的办公室,都一尘不染,让人完全感觉不到这是工地,脚下就是浑黄的长江水。

  老杨说,等这个项目完工,大桥通车,他也要退休回家带孙子孙女了。“以后我每周都可以和老伴带着孙子孙女去上海逛街。”说完,就笑了,白色的胡须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6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