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秋,黄凤海出生在一个多子多女的农家。自打识字开始,他就喜欢上了古代清官办案的小说传记。从《施公奇案》等古代传记小说中,他懂得了什么叫“仗义”。那时候,他就立志长大以后像清官一样为民请命。
时光飞逝,怀有雄心壮志的少年郎上了高中。没想到,刚上高一不久,黄凤海的母亲因患食道癌离开了人世,原本不富裕的大家庭又蒙上了一层阴影。懂事的黄凤海决定休学,帮年迈的父亲干农活。
为了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15岁的黄凤海养起了猪崽,每天细心地照料它们,可能由于经验不足,小猪崽们染病死了,黄凤海伤心了许久,自责了很久。
后来,挣足了学费的黄凤海再次走进学校,重新开始学习。一年后参加高考,本想考文科的黄凤海不知怎的弄错了报考科目,导致高考失利,终究没能实现大学梦。
1983年,黄凤海在当地一所小学当起了代课老师。在他的教育模式下,那个班的学生两门科目合格率达到了84%,他还因此获得了县优秀教师荣誉。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一下子热了起来。黄凤海辞去了代课老师的工作,当起了泥瓦工。他没有专门拜师,而是把自己身边的泥瓦工都当成师傅,偷偷地学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什么都不会的毛头小伙子终于成为身怀不凡技艺的泥瓦工。
他当时在家乡的一家建筑安装公司打工,临近春节,老板拖欠工资,可是谁都拿老板没有办法。黄凤海想了想,叫大家不要怕,只要道理在,问题终能解决。他走访了有关部门,咨询了相关事项,召集所有被拖欠工资的工人,在胸前挂上“我要工资”的牌子,站在那家建筑安装公司的大门前。没想到效果很好,老板马上叫人把拖欠的工资一一发放下去。这件事在当地一时传为美谈。
1991年春天,黄凤海离开妻子和刚满2岁的儿子,坐上了开往广州的火车,开始了他的打工之旅。有一对在广州打工的远房兄弟有矛盾,见了面也说不上一句话。当时正好碰上工地老板拖欠工资,黄凤海就做两兄弟的思想工作,说现在两人不应该去计较以前的是非,应该联合起来,去向老板要回他们应得的工资。兄弟俩在黄凤海的说服下,和好如初,和其他工人团结起来,在黄凤海和工地工人的努力下,终于拿到了拖欠已久的工资。
成了农民工的好兄弟
2000年,黄凤海来到舟山,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他的打工之路。
刚来舟山的时候,人生地不熟,由于不相信他的泥瓦工技术,当地的建筑单位几乎没有一家肯请他当泥瓦工。无奈,黄凤海只得从建筑工地的小工干起,拌混凝土,搬运砖块,时不时自告奋勇免费帮建筑工地干一些泥瓦工活,在他的努力下,一些建筑单位开始请他当泥瓦工。天长日久,他的技术被众多建筑单位认可,开始融入到了新的生活圈子里。
不再年轻的黄凤海仍旧“旧习不改”。平时,他耳闻目睹了多起外来民工权益受侵害的例子,心里常为他们打抱不平。2003年,安徽小伙子小赵在定海区某工地打工时,不幸被高空掉下来的不明物体砸中头部,入院抢救治疗。可是工地老板不知去向,包工头又不肯承担医药费,连医院都不曾踏进一步。同工地打工的伙伴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就找到了黄凤海,请求为其帮忙,黄凤海欣然同意。他先找了律师,咨询了相关法律知识。由于找不到工地的负责人,打官司有一定难度,黄凤海便放下手头的活,连续几天,走遍了定海的大街小巷,帮小赵寻找“失踪”的老板,可老板像蒸发了一般,一点音讯都没有。黄凤海只好把工地的包工头拉到医院,摆出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态势。老板最后自知理亏,只得出面接受调解,小赵终于拿到了一万多元的补偿金,小赵用治病后剩下的钱买了台电脑自学。现在上海的一家设计公司上班,一月能拿到六七千元的工资呢。满怀感激的小赵常常给黄凤海打电话致谢:“如果没有您的帮助,就没有我现在的生活!”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使黄凤海铁了心要为民工兄弟说话。
2003年6月的一天早上,黄凤海骑着自行车赶往工地,突然,迎面开来一辆小轿车把他撞出了七八米远,还没等他回过神来,那车已逃得无影无踪。揉着剧痛的身体,黄凤海感到出门在外的无助。从那一刻起,他就要求自己:今后,如果民工有事,无论困难多大,他都要帮他们,助他们一臂之力。
他开始利用闲暇熟读《劳动法》及国务院颁发的《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办法》,了解关于外来打工者的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他要用法律为打工者伸张正义!
从此以后,涉及拖欠外来民工工资、工伤事故、职业病等,凡是向他求助,他从不推脱。而众多令民工束手无策的事,通过他的竭力奔走,也都一一化解。舟山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认识了他,他成了民工心目中的“大哥”。
在舟山当了“官”
随着外来民工逐年增多,舟山市定海区城东街道办事处经过认真研究,并报上级批准,决定对外来务工人员实行“以外管外”的办法,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2005年6月3日,城东街道办事处专门为辖区内来自全国 14个省市的2000多名外来民工组建了一个新的组织———洋岙社区新居民委员会,还在做泥瓦工的黄凤海被推举为居委会主任。
为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详细情况,他挨家挨户地访,白天遇不到人就晚上去,将辖区内每个外来务工者的详细情况记下来,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写成“民情日记”,然后极力去帮助他们。为了解决为外来民工维权的问题,村里请了法律顾问,专门为外来务工者免费打官司。
黄凤海虽然从一个打工者成为新居民委员会的村民,但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比他做泥瓦工的工资每月少了一千元,家里远不够用。双休日,他曾试着去做点其他事赚钱,但每每都会有打工者上门求助。“既然组织和民工都这样信任我,我还是一心一意做专职的‘民工头’!”黄凤海说服了家人,从此打消了做副业的念头。
找黄凤海帮忙的民工更多了。有一次,一名外来打工妹被机器切断了手指,想做再植手术,老板不肯出钱。黄凤海获悉后,找到老板据理力争,终于让打工妹如愿以偿。黄凤海说,现在他有了“新居民委员会主任”的头衔,处理纠纷也顺当多了。
对于辖区内的784名恩施籍老乡,他花费的心血更多。
恩施籍民工谭道彦在一建筑工地做钢筋工,一根手指不慎被机器轧断,工地包工头不但不给一分钱的医疗费,还将他辞退。不能干活也没有生活来源的谭道彦向包工头讨要生活费,包工头非但不给钱,又将他的另一根手指打断。黄凤海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找包工头未果,于是找到了新闻媒体和该包工头所在的总公司,通过多次协商,为谭道彦讨回了医疗费和人身赔偿1.08万元。
恩施籍民工王烈军等5人在工地干活后,包工头拖欠他们的工资6250元,生活都很困难。黄凤海主动找到包工头,讲政策,讲法律,经过多次协商,终于如数要回了这笔工资。
不过,当了居委会主任的黄凤海,不再只顾打抱不平了。洋岙社区属于城乡结合部,由于房租便宜,周围都在开发,有2000多名外来民工都住在这里。外来人口多,治安形势十分复杂,黄文海把严密管理、立足防范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做到管准、管好、管活,有力地确保了一方平安。在他的辖区内,一年中圆满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区稳定、民工满意”的目标。
为便于暂住人口办证,他还主动上门为民工办证提供服务,发送联系卡,交待外出注意事项,告知有困难可以拨打联系电话求助。与此同时,他还与居委会一道为外来务工人员介绍工作,为特困群体发放救助金。
黄凤海真正成了大忙人。雨雾中,星光里,大街小巷,工棚民宅,随处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情注创建和谐新社区
今年45岁的黄文海,目光里蕴含着特有的睿智与坚毅,他厚实的身材让人感觉到大山般的敦厚可靠。虽说平时话语不多,只要一谈及外来民工,就仿佛拨动了他那敏感的神经,话匣子便开启了。
“只要市民走出家门,不难发现环境美了,高楼多了。然而,市民在惊叹这赏心悦目的变化,享受文明带来的欣慰之余,又有谁能想到,这一切变化,无不凝聚着外来民工的汗水。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铺设了马路,砌成了高楼,给他舒适和方便。为他们搞好服务,我们更是义不容辞。”采访中,黄凤海动情地说。
这位来自湖北恩施山里的男子汉,了解民工,深知民工的艰辛。一位当地居委会女干部告诉记者,黄凤海深深地体会到洋岙社区新居民委员会的管理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在严密管理中突出服务的宗旨,无论业务工作,还是民工求助,他都做到真诚相待热忱相帮,只要需要,随叫随到,从不推诿。黄凤海所到之处,民工都热情邀请他到家里喝茶,为他提供情况,就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这个大山般敦厚的男人用他的贴心和爱心为舟山外来民工创建了一个和谐的新社区。
“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都会去找黄凤海。他是我们的贴心人,我们都叫他‘大哥’。” 10月29日,记者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城东街道办事处洋岙社区新居民委员会采访时,从恩施市来此地打工的村民向红梅、熊大琼等人抢着向记者说。所到之处,民工对黄凤海的赞美之辞溢于言表。对此,黄凤海却一笑了之,他说,这也是自己份内的工作。说话间,他又为一朱姓居民办暂住证的事搞起了现场办公。
向红梅是恩施市屯堡乡人,几年前来舟山市一家服装厂做工。今年4月,厂家违反合同将其解雇,黄凤海在与厂方多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请来居委会的法律顾问向法院起诉,最终胜诉,厂家为向红梅赔偿了9000元钱,并补买了未买的社会保险。虽然事情已过了很久,向红梅仍念念不忘恩人黄凤海的帮助。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黄凤海像这种为民工维权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打工的人都是弱势群体,只要他们有困难,我就会努力帮他们。只要来这里打工的人能挣到钱,我愿为他们服务一辈子。另外,舟山比我们家乡的经济发展得快一些,我还想介绍更多乡亲来这里,多赚点钱。”记者临走之际,黄凤海握着一行人的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