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走出“重地上輕地下”誤區

2013-06-26 122 0
核心提示:访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記者:與看得見的地上建筑相比,看不見的城市地下空間似乎容易被人忽視。您對我國城市現狀

                                                                                                     ——访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


             記者:與看得見的地上建筑相比,看不見的城市地下空間似乎容易被人忽視。您對我國城市現狀怎麼看?

  楊保軍:據中國管網建筑學會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包括城市供水、排污、供氣、供熱等市政地下管網長度已超過135萬公裡,相當於地球周長的30多倍。不過城市地下管網的快速發展過程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

  記者:長期以來,人們“重地上、輕地下”,可城市地下空間管理緣何又很復雜?

  楊保軍:首先缺乏系統規劃。“重地上、輕地下”的觀念一直存在。城市管理沒有全面統一的梳理和設計,每個項目就會追求單個的合理性。因缺乏與不同部門、上下游之間的銜接,可能出現在突發情況下承載量超過接入設計,出現類似因供電不足,使得保險絲跳閘的情況,從而影響城市地下管道的應急防災能力。其次,因為缺乏監管,某些單位或大型企業,甚至不經過報批手續,擅自接自己的管子,造成“隻有自己清楚,別人不清楚”的情況,這些可能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

  記者:問題到底該怎樣面對並解決呢?

  楊保軍:首先需要解決各自為政、責任不清及地下管線信息共享等問題,而這背后涉及到復雜的部門利益,需要在體制機制層面上來探討。就城市來說,科學的管理原則應該是“條條”服從於“塊塊”的規劃,在宏觀層面上綜合協調。就單個地下管網系統來說,也需要系統設計。管道內部如何排列,其垂直和水平方向的鋪設都要科學設計。比如污水管不能埋在自來水管上面,否則污水管泄漏,就容易影響飲用水安全,沒有統籌考慮,是難以滿足這些細節需求的。

  記者:環顧四野,請問世界范圍內其他國家有哪些經驗可供我們借鑒?

  楊保軍:發達國家的城市,城下空間多有較好的設計利用。下面建好了,城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能力就比較強。反之,缺乏地下管理和設計儲備,等地面建設成熟再“開膛破肚”、提升改造地下空間,不僅加大了施工難度,也增加了投資成本,反而得不償失。

  實際上,按照國際慣例,地上和地下應該統一協調發展,甚至先建設好地下,再注重地上。而我們很多時候沒有長遠發展意識,重視地上,表面光鮮,有些還是形象工程。城市應該注重基礎設施的投資,遵照一定的合理比例。

  新加坡的例子就有借鑒性。這個城市國家有個專門的綜合管理部門,整合出一張統一的城市規劃圖紙。環保、交通、信息等部門都在這張圖紙上進行自己的規劃。而我國很多城市都沒有一張完整的地下規劃圖紙。新加坡在上世紀80年代,非常重視地下空間利用,開發了不同使用類型的五層地下利用空間。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5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