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古建旧观梦 一人一生一世情

2013-07-15 202 0
核心提示:  千人送别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  我国着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1000多人参加了

 \

\

   千人送别“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

 
  我国着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1000多人参加了送别仪式。据悉,罗老的骨灰有望安放于北京八达岭陵园,与他终生保护的长城为伴。
 
  当天,追悼会现场一片肃穆。一副写有“沉痛悼念罗哲文同志”的醒目横幅悬挂在告别大厅门口,两边挽联上写着“修长城修故宫参襄国徽设计无愧文物卫士”,“护名城护运河舍身文化遗产堪称古建护神”。灵堂内,上千副挽联追忆着老人的一生,送别的人如流水般不断;灵堂外,等待向逝者作最后道别的人排起了长龙。前来吊唁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有官员、学者,也有普通市民,还有民间团体成员手举条幅,祈愿“罗老走好”。
 
  告别仪式大概进行了45分钟。上午10时许,家属向罗哲文作最后的告别。逝者遗体被抬上灵车,送别的人群渐渐散去,有不少人流着泪离开。
 
  与此同时,中国长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八达岭长城上也举行了一场罗哲文追思会,纪念这位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人”的老人。
 
  古建保护未竟 斯人已远去

\

 
  罗哲文于5月14日去世,享年88岁。
 
  最早知道罗老是在大学图书馆里。中国人天生就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建筑感兴趣,我也不例外。课余闲暇,我经常沉浸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建名胜》系列丛书中。《中国名塔》《中国名观》《中国名祠》等书记载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绽放出的一朵朵建筑艺术奇葩。在阅读中,我似乎穿越了中国广袤的土地和无垠的时空,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厚重和积淀。在一次次的检索和借阅中,我记住了《中国古建名胜》这套丛书的作者——罗哲文,也了解了他一生的作为:他是中国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先驱者之一,与单士元(已故)、郑孝燮合称中国文物保护界的“三驾马车”;他上长城考察数百次,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人”;他曾35次发起沿岸城市联手保护京杭大运河活动,推动了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
 
  2010年夏天,我终于与景仰已久的罗老相识了。怀着敬仰之心,我走进了老先生的家。罗老的家很朴素,没有装修,满屋子的书。进屋的走廊被摞得比人还高的书堆占去了一半,只给人留下了侧身而行的空间。客厅里也堆满了书,书柜更是被塞得满满的,连阳台上也全是书。罗老家没有气派宽敞的书房,没有精雕细琢的书柜,更没有细巧别致的装饰摆件。暖暖的阳光从窗户照射进来,洒在书柜上,书柜里溢出淡淡的书香,弥漫在客厅中。
 
  身着的确良衬衫、已过耄耋之年的老先生就在书丛中接受了我的采访。在采访中,我了解到,当时已经86岁的罗老,仍在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和自然文化遗产地之间奔走。他从未想过退休,也没有时间想退休。因为中国数不清的文物古建离不开他,散落在各地的文物珍宝还在等着他。
 
  如今,泰斗陨落,栋梁折损。逝者的音容笑貌,犹在耳边。未竟之业,谁堪以担?
罗老是个工作狂
 
  晋宏逵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
 
  1992年~2002年,我在国家文物局工作,那段时间我与罗老接触最多,他当时是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保护专家组组长。在我的印象里,罗老是个工作狂,经常今天刚下飞机,明天又奔赴外地了,长期在外奔波,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身体。
 
  作为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保护专家组组长,罗老要做一些很具体的工作,比如,审查各地上交的文物保护方案。因为专家组的几位老先生都年事已高,能聚到一起开会很不容易。有一次,我们把福建省莆田市三清殿的保护方案送到罗老家里,正好杜先洲(比罗老大8岁,去年去世)、余鸣谦(今年92岁)等几位老先生都与罗老住在同一个小区。于是,我们就在小区里召开了讨论会。
 
  罗老没有一点专家的架子
 
  马自树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
 
  我从1981年就开始与罗老交往了。那时,我在中宣部工作,经常去国家文物局,主要与罗老联系。后来,我们相约一起进行文物考察。在考察中,每看到一栋古建筑,罗老都会说:“这是明代的,这是元代的……”我心想:“这老头怎么这么神?”问罗老为什么知道,他解释说:“因为,每个朝代的建筑都有它的特点。”我想,原来古建筑的学问这么深。后来,我也爱上了文物保护工作。从中宣部调到国家文物局工作后,我开始追随罗老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罗老的社会影响力很大,他的去世是文物保护界的重大损失。
 
  罗老平易近人,对人非常亲切,没有一点专家的架子,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罗老的书法极好,凡有人求字,都慨然应允;哪里有研讨会邀请他,他只要有时间,肯定会参加。
 
  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
 
  王锦强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
 
  我与罗老的密切交往始于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举办活动,如黄帝陵祭祀、村落民居保护、大运河保护等,都会请他到场指导。记得他在考察杭州西湖景区时,虽然已经80多岁,但还是骑着自行车到处活动。他非常热爱古建筑和文物保护事业,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一定会亲历亲为。有一次,我们所请他参加研讨会,得知他下午要去外地出差后,我们都以为他上午不会来了,没想到他准时出现在了会场上。他平易近人,任何人向他提问题,他都热情回答。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
 
  罗老是朴实真诚的人
 
  成大林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楚长城研究会会长
 
  我与罗老交往缘于我作保护长城的新闻报道,算来已经35年了。当时,我在罗老面前是小字辈,但他对年轻人特别真诚。当时,没有相关文献资料,他就把给上海电影制片厂写的长城纪录片的脚本送给我,那是我拿到的有关长城保护的第一份文字资料。后来,在我考察长城的过程中,罗老经常给我提供资料。7年前,我从北京动身去西北考察,他追我到密云县古北口镇,送给我一条烟、一瓶酒,那时罗老已经80多岁了,还亲自为我送行。
 
  后来,我从事长城保护工作,罗老给了我更大的支持。很多相关学术活动他都邀请我参加,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为我引荐了很多文物界的朋友。罗老这一走,我觉得自己失去了一位老师;对长城保护界来说,失去了一位旗帜性人物。
 
  罗老师是一位非常朴实、真诚的人,很宽容,懂得尊重别人。在20年前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我俩有些观点不一致,但他没有批评我。后来,我才认识到自己错了,他宽容了我20多年。
 
  他曾为西安仙游寺“验明正身”
 
  马途
 
  陕西西安古建研究所职工
 
  罗老保护西安仙游寺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初,西安市建设黑河引水枢纽工程,西安市周至县的仙游寺面临搬迁。当时,仙游寺的历史价值还很少有人知道,仙游寺文管所所长王殿就关于仙游寺法王塔的考证找到了罗老。1992年~1998年,罗老三次到仙游寺给法王塔“确定身份”。罗老根据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确定:“法王塔始建于隋代,具有较大的文物价值。这是有话可说、有字可查、有文可证的。”在罗老的呼吁下,1996年11月,仙游寺法王塔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他是我永远的老师
 
  史建华
 
  罗哲文弟子、苏州市吴都园林建筑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罗老是我国古建保护界的泰斗人物,在古建保护研究方面有深厚的造诣,为中国古建筑保护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市场经济时代,对于从事古建筑保护工作的人来说,不但要认真学习罗老的古建保护理论,也要学习他执着不悔、永不懈怠的精神。
 
  罗老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在古建筑保护方面一丝不苟,但在生活方面非常随意,能够随遇而安。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他都能与大家和平相处。他认为,古建筑保护工作者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探讨新形势下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团结一心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在呼吁保护古建筑的过程中,罗老不随便批评人、指责人,而是身体力行,以精神来感召大家。
 
  我与罗老相识有五六年的时间,罗老经常来我们公司。每次来苏州,他都围绕苏州古建筑保护给我们授课,详细讲解古建筑保护的原则和具体思路。罗老强调,要合理利用古建筑,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古建筑保护工作,为很多古建筑保护工作者提供了新思路。罗老虽然走了,但他为中国文物保护界留下了先进的技术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继承好这些遗产。
 
  罗老生前想建一座古建博物馆
 
  肖中义
 
  罗哲文弟子、国都建设集团总经理
 
  与罗老相处了20多年,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古建保护事业的执着和坚持。
 
  作为中国古建筑保护界的泰斗人物,罗老师生活朴素,一直住很小的房子。罗老从跟随梁思成先生在中国营造学社学习时就开始写诗了,一生共写了几千首诗,去年结集出版了,在业界很受关注。这些诗主要是对古建筑的赞美和关于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感想。我赞助罗老出版了这本诗集,现在想来,非常荣幸能把他一部分思想遗产保留下来。
 
  去年6月份,罗老与我们聊天的时候表示,想在有生之年建一座古建筑博物馆,用以传承古建技术,培养古建技术人才。正好国都建设集团在大兴区有60多亩地。我跟罗老说:“咱们正好有现成的地,不行就在咱们自己的地上建吧!”罗老听后非常高兴,开始向相关方面申请政策支持。目前,我正在努力,希望能帮罗老实现心愿。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6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