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桩基奇才”、岩土科创专家孔清华先生

2019-04-18 899 0
核心提示:我国岩土科创专家孔清华先生  桩基奇才,岩土科创专家孔清华先生于2019年3月30日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沉痛悼念孔清华先生。孔清

我国岩土科创专家孔清华先生

  “桩基奇才”,岩土科创专家孔清华先生于2019年3月30日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沉痛悼念孔清华先生。孔清华,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桩基础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中国建筑业协会深基础与地下空间工程分会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桩工机械分会顾问委员,《基础工程》杂志社编辑委员会顾问委员,浙江华展工程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

  孔清华先生生于1937年2月28日,1963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历任宁波市工业建设设计院副院长,浙江华展工程研究设计院(原宁波市机电工业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顾问总工程师。期间兼任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河南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客座教授、校外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孔清华先生编著的《建筑桩基的绿色创新技术》

  孔清华先生为我国岩土工程界不多得的奇人,工作56载,勤勤恳恳、革故鼎新,不遗余力地推动软土地区地基与基础领域的技术进步。其长期研究建筑岩土工程创新与节能减排技术,桩基优化与变形协调设计,编著有《建筑桩基的绿色创新技术》等若干部,曾任《岩土工程师》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期间获得建筑岩土工程相关授权专利(中国)逾百项,其中发明专利达60余项,先后获多项省市一等奖、二等奖、科技进步奖,为宁波市优秀科技人员、宁波市劳动模范、市人大代表。

孔清华先生生前与同济大学魏道垛教授(左)、高大钊大教授(右)合影

  孔清华先生的逝世是岩土工程界的一个重大损失,其生前部分挚友、学生通过短文形式表达缅怀与哀思,向孔清华先生致敬!

  奇才孔清华 
□同济大学 高大钊教授

  认识孔清华已经三十多年了。他那独特的穿着和风度,讲着带有宁波口音的普通话;对工程问题,他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处理方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既是总工程师而又是承包商;既是学者而又是有大量专利的发明人;他既现身在桩基施工的工地又常见于学术的讲坛,他既办公司又办学术刊物;他积极地推广绿色的理念,是我国岩土工程界少有的一位奇才。

  他曾经给我说过,准备出两本书,一本是建筑桩基方面的,一本是地基处理方面的。一本希望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另一本希望在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前一本书已经在前年出版了,书名是《建筑桩基的绿色创新技术》,我写了序,是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还期待着推荐他那本地基处理的专著出版,但却传来了他不幸去世的消息。

  在他的学术思想中,绿色环保是他一贯的重要理念,这在岩土工程师中也是不多见的。他认为,无论是在桩身的材料选用时,尽可能选用废渣、废料,还是在设计时尽量减少水泥的消耗量,这些都有利于减少对能源的消耗,是节能、环保的,因此,都是绿色的。这就是他的绿色、创新的学术思想。根据这样的理念,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设计思想和工程措施,甚至是对桩基工程特种施工机械的设计与改造,作为实现这个理念的工程途径。这和他在读书的时候,读过矿山机械专业和应用数学专业有关,也和他读过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有关。这些在早年广泛的读书背景,奠定了他后来的发展所需要的宽广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的基础。

  对他办过一个刊物的经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早在1985年4月,他开始办了“桩基工程”的刊物,后改为“岩土工程师”,在国内岩土工程界有一定的影响。这本刊物的编辑部原来设在宁波,后来移至同济大学。

  他的工程经历非常丰富,学术上也很有建树,知识面广博,社会影响也很大。他敢于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并且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在岩土工程界,他确实是一位不多见的奇才,为我国岩土工程的发展作出了他独特的贡献。

  怀念孔清华
□同济大学 魏道垛教授

  3月底,接悉宁波孔清华总工仙逝的消息,十分突然,继而十分痛惜。在我的意识中,他应该是不老的人,确切地说,在我们岩土同行中,他的应该是一位思维世界不肯稍停半歇的人,这一点,在和他相识的三十多年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我们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在普陀山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在会议间隙,我们几位同好,应他相约聚会于斗室,以他所创办的“桩基工程”杂志为基础,扩办为“岩土工程师”杂志。此后,又依托这个杂志为平台,举办了近十届的全国各类岩土工程问题的学术交流会。三十几年间,我们多次交往于沪杭甬三地,渐渐地,我更多地了解了孔总立足宁波,幅射全国的、丰硕的桩基工程技术革新成果,赢取数十项技术专利,堪称是国内岩土工程界桩工科技创新战线上的一朵奇葩。在许多项桩工机械革新中,他既是设计者,也是践行者,在方案设计、机械制作、施工操作诸个环节,均事必躬亲,身体力行,还在施工现场指导施工人员操作。我曾不止一次到他在宁波、嘉兴等地的建筑工地,观摩他的技术革新成果的施工实践,也是一次次的专利技术的推介。所以,我既感佩于他的专注投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也为他的不懈的思考、创造、改革的创新精神所折服。在近些年,我们都接近耄耋之年的期间,他还说起,他每天下半夜三点多钟,都会醒来,此时,脑际或者仍萦绕着某个技术革新的思路,或者在思考着如何将毕生所获整理成书,以留后进,以飨读者。或者,干脆起床,伏案笔耕或是构思某种草图。看着、听着老朋友的叙说,我就不期然地升腾地由衷的感慨和敬佩,“活脱脱一个不老的人,一位不肯稍停半歇的思考者,一位一直在不断革新思维着的岩土人”,今生鲜见啊!

  前几年,有一次,他偕夫人来沪探视岳母大人身体病况。间隙,我们相聚茶叙,他说起,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将毕生所获分两次成书付梓,以传世,作为心愿,诚挚可感。我本敬佩于他的业绩和创新精神,也有感于他的毕生所创不应该被时光流逝所淹没,遂自荐为其“打前站”,联系到同济出版社,在2018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专著《建筑桩基的绿色创新技术》。能为老朋友完成夙愿,我也感受到一种心灵慰藉。

  去年10月底,他和夫人桂淞莉一起前来上海参加同济大学叶书麟教授九十华诞庆祝活动,我们又有了一次愉快的相聚。此时,他的第一部专著已经出版发行。我们正在议论和期待他的新作继续问世呢!却不料不到半年的时间,却传来他突然仙逝的消息。天不假人以便,奈何!不禁感慨良多矣!而在去年的聚会上,他和我相摄于同济校园的留影,却也成了绝版,岂不令人唏嘘,呜呼!
孔总,祝愿你鹤驾安远!

  导师孔清华先生
□学生翁功伟

  认识孔清华老师还是在2014年宁波某工程工程桩质量处理会议上,穿着朴素,言谈举止间散发着大家学者风范。当时老师还不是我的导师,是宁波市土木协会的专家,莅临进行工程桩处理指导的,我是当是项目的技术人员。

  工程桩由于土方开挖不合理导致出现质量事故,后经纠偏补桩处理后受到场地限制,现场不具备进行静载荷试验的条件。在无计可施时,老师建议采用一定数量的高应变试验作为工程桩的验收。这一提议实则已超出规范条文的规定,也受到当地相关部门质疑,老师均衡利弊后力排众议,邀请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对方案进行论证,确保工程顺利竣工。目前工程完工已3年有余,沉降量及沉降差均远低于规范要求。当时,老师综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踏足禁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机缘巧合,知晓我在寻找在职研究生校外导师,也苦于没有合适的课题做毕业论文。孔老师知晓后,主动提供课题、提供思路、愿尽力帮助我完成学业并引荐给同济大学几位教授,请他们对论文进行指点一二,得以顺利毕业。期间,统稿《建筑桩基的绿色创新技术》一书,在整理著作过程中受益匪浅,深受老师创新精神、理念的感染,也为老师丰富的工程经历、丰硕的学术成就、宽广的心胸、广博的知识面、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岩土情怀而折服。

  老师是一位“桩基奇才”,更是一位岩土工程界技术创新的专家,为我国岩土工程发展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作为学生,除了缅怀先生外,更为重要的是继承和发展老师的理念、情怀,不负老师期许。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22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