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长李春友

2013-10-10 342 0
核心提示:古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长李春友。   每当夜幕降临,杭州西子湖畔,一座巍峨挺拔的塔楼金光闪烁,晶莹剔透,如梦如幻,令人心旷神


\

古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长李春友。

每当夜幕降临,杭州西子湖畔,一座巍峨挺拔的塔楼金光闪烁,晶莹剔透,如梦如幻,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神话故事中举世闻名的雷峰塔。在它倒塌七十八年后,被“石鲁班”李春友和他的儿女们重新竖起的一座让世人瞩目的古塔。

  在一个细雨潇潇的日子里,记者来到位于杭州西湖南岸的夕照山雷峰塔上,见到了温岭市古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联合国教科文专家组成员,高级工艺美术师、被家乡人称为“石鲁班”的传奇式人物——李春友。

  宽宽的肩膀,1米76的个子,憨厚、刚毅、踏实、稳健的个性是李春友给人的第一印象。

  56岁的李春友经历过坎坷艰辛,他用这样一句话概括自己走过的道路——精心从业,执著追求,锲而不舍。这也是他几十年来事业和生活最好的写照,李春友正是以他特有的奋斗精神,书写着古建筑、石雕、石建筑事业的篇章。

 

  执著追求成大业

  1949年5月,李春友出生在浙江温岭新河肖家桥的一户普普通通的石雕艺人之家,他是家里八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也是排行最小的一个。父辈们都指望他能继承祖业,当一名以打石为生的石雕艺人。

  孩提时,由于耳濡目染,李春友就喜欢跟着大人捣鼓石头这玩意儿。至于捏泥人,刻木雕,用番薯、白萝卜雕刻成各种各样的人物造型、凉亭,那更是他的拿手好戏。

  17岁那年,李春友正在读高中,由于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加上家里人口多,仅靠父亲一人赚钱,生活都顾不上,更别说支付学杂费,作为一名优秀生的他被迫辍学。于是,他一有空就去离家三公里外的大墩,找专门收旧书的小商贩,还经常去废品收购站,在废品中淘宝,看到有用的书能买就买。这些书对他来说就是取之不尽的宝藏。他还经常走访那些读过大学的人家,将有关素描、雕刻艺术、石雕建筑等方面的书借来看。一次,当他得知家乡一位学建筑的大学生已经毕业,他就死缠硬磨,将这位大学生的专业书全都买了下来。

  上过高中的李春友,在那个年代也算是知识分子了。但是他认为,虽然父辈们的雕刻功夫娴熟,但都是循着传统思路雕刻,满足于小打小闹,创新意识很弱。“要想改变这一局面,让石雕艺术走出家门,只有依靠知识。”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他决心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用知识来不断充实自己。于是他拿起了铁锤和凿子,和父辈们一起真正开始了石雕生涯。他告诉自己:“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定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19岁那年,李春友因事路过杭州,在一家书店看到了他非常想要的书——《制图与识图》、《营造法式》、《素描》、《雕刻工艺手法》,但是剩下的钱不多了。如果买下这些书,那他当天中午和晚上及第二天的饭就没有了着落,而且剩下的钱只够将车费买到离家还有20多公里的路桥。然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毫不犹豫地立即掏钱买书。

  在从路桥到新河的路途中,背着十几斤重的东西,饿了四顿的李春友又累又乏,实在走不动了,就在路边的小店坐下来歇一歇。他搜遍了衣服口袋的每个角落,终于摸到了一分钱,买了6粒炒豆,吃下去总算有了点力气,硬是走回到了新河肖家桥的家里。每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春友总显得有些激动。

  就这样,白天,他专心致志学雕刻艺术;晚上,在煤油灯下如饥似渴地钻研理论知识。就是凭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李春友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石雕、石建筑能人。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长在肥沃土壤中的禾苗,给李春友送来了茁壮成长的机会,使他有了更为广阔和坚实的发展基地。1979年,李春友成立了雕刻营建厂,后更名为温岭县二建公司古建筑工程队、一建公司古建园林工程处,如今又成了知名的温岭市古建筑工程公司。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9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