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城市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2013-12-09 100 0
核心提示:我们的时代在见证最剧烈的城市化运动和享受城市效率的同时,也承受着城市的无数危机。建筑以城市为背景,并以之为资源和形成条

       我们的时代在见证最剧烈的城市化运动和享受城市效率的同时,也承受着城市的无数危机。建筑以城市为背景,并以之为资源和形成条件,也在见证和记载城市的变化。基于建筑命题源自城市的信念,即通过解读城市问题来解决建筑问题。这一超越建筑之上的思维方式,直面问题的本质,清晰而开阔,直接启发建筑问题的解决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相当于发达国家100年-150年的历程,未来30年中,中国城市化水平可由目前的43%提高到70%,将有4亿人从农村进入城市。

  有区别才能存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城市发展的一句格言。但只见建筑,不见城市,城市个性则会在纷杂混沌的建筑中湮灭。我们的城市在短时间内推出了千姿百态的标志性建筑,它们有的强调自我、张扬自我,有的与城市空间和周边环境缺乏和谐,其实这些自信面具的背后是虚弱无力的躯体。

  城市是物质的根植于空间集中的人类聚落、社会组织和文化表现上的特殊空间形构。城市因集中而有生机,也因集中而充满危机。夜间通明的城市灯火往往暴露着不尽如人意的城市环境,地球上产生生态危机的城市相似地呈现出:水污染、地沉陷、环境降级、二氧化碳排出增加、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这些问题依然在复制和蔓延。在世人眼里,都市区域化是国家发展的表象,被简单地当成繁荣和发达的象征来追求,建筑和城市被赋予强烈的形式化意义登台表演,一如建筑的好莱坞,精心的商业制作,为的是生产虚拟的繁荣意向。

  建筑是与审美、功能、结构或其他准则相符的设计结构体和周边环境共存的艺术科学。建筑在城市中浸染,依附于城市实现自身价值,散发着肤浅的形式化气息。放弃这些浅层的意义,有助于读懂城市的真实和深奥。

  如今全球半数以上的居民都生活在城市中,面对这一事实,人们深感城市的环境、交通、生活质量和社会等问题需要解决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城市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是决定人类幸福指数的要素,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近50年内GDP增加了三倍,调查的结果是幸福感却下降了,环境问题、交通、社会因素、生活压力等不降反升。美好的生活是什么,财富、摩天大楼、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这样的城市就能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吗?

  西方经济学家给中国的发展预设了一个模式,重蹈了西方的发展模式,即先实现工业文明,而后再进入生态文明。这可预见地将带来环境和生态的各种危机。中国的城市化运动能否实现跳跃式发展,直接接轨生态文明,取决于能否建立起在道德观之上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对于每个人来说,削弱资本崇拜,增加三能:心能、体能、物能,将形成一种文化的自觉,推而广之汇成公众参与之势,易于建立机制,形成管理制度,实现绿色生活和绿色生机。

  目前,城市化程度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在发展中国家却被视为体现国力强弱的象征,成为表象元素,赋予功利性,城市也被曲解为商品广告或沦为艺术装置的场所,舍本逐末,遍地浮华,逐渐远离真实生活。事实上,城市是靠着长期的文化沉淀,历史传承和物质积累而形成的,功利的短暂堆砌,消失也快,不留痕迹。城市经年积淀,那些始于遥远古代的厚重叠加印记着不同时期的历史烙印,留存见证,是人类各个阶段的真实记忆,展现由古及今人类文明的进步和风采。

  相应的,城市形象设计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定位和实施需要专家及全体市民的热情和智慧,它是一个动态的长期工程,过程艰巨而持久。因此,需要制定良好的规则维护运行环境,更需要实施者具备必需的韧性,甚至代代相传。

  建筑是一种沉默的物质形态,人类却一直在以一种向自然挑战的姿态来完成建造,证明自己的力量。巴比伦通天塔的创意之作,激发了人类不懈向高向大筑造的欲望。人类的历史或具体到建筑史都记载着人类建造的辉煌,这些无不与国家、政治、军事相关联。建筑由于生活的欲望而启用,幻想构筑人与时空的长久存在,并在精神的欲望中得到升华。

  意识形态长期绑架建筑,正是由于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这种关系,建筑被弄成了表演元素,彻底脱离了社会和历史的脉络,建筑成为权力意志和商品广告的世界。城市短暂的欲望和价值取向,都能影响塑造建筑的形貌,建筑无言,却释放着真实信息。中国当代城市的建筑是对当今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状态的一种恰如其分的体现。

  城市承载生活,生活持续发展才是真实的议题,未来的目标是可持续的城市和建筑的形构。建筑应站在承担城市责任的高度真实存在,才能触及城市的内涵和本源,经受起时间涤荡,而实施者应超越建筑之上,方可善读城市。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10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