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时期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2013-12-10 95 0
核心提示:中国高铁走出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端产品、产业、技术和劳务输出,也不仅仅是传统高端领域国际技术与产业的合作,而是中国在

       中国高铁“走出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端产品、产业、技术和劳务输出,也不仅仅是传统高端领域国际技术与产业的合作,而是中国在新时期,面向未来长远发展的全球布局和国家战略。

第一,“高铁外交”开启中国外交的3.0时代

中国和平崛起,需要务实外交、互利外交、实力外交。2013年10月12日在泰国,2013年11月25日在东欧,李克强总理亲自推介中国高铁技术输出,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吹响了号角,实际上也开启了中国外交发展的新时代。历史上的“乒乓外交”,在特点国际关系背景下,曾经助推了新型大国关系重新确立,让中国成为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国际地位的大国;“熊猫外交”,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在不同时期,展示着中华文化的优雅与中国人的殷勤;今天,“高铁外交”作为国家新名片,它是技术集成、产业配套、重大装备、国际融资、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协调等的综合能力的表现,标志中国外交开始走上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发展道路,开启了中国外交的3.0时代。

第二,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高铁涉及五大系统的技术,中国掌握了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车辆控制、系统集成、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按照“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方针,从发展的起步阶段便瞄准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技术,当前我国企业已经承揽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铁路建设项目,铁路装备及零部件也已遍及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高铁的生产和出口已具备相当实力,高铁的核心技术优势非常明显,技术输出正是建立高铁国际优势的开始。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高科技产业输出起到引领作用,必将带动一大批高科技产业腾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标准必将引领世界。

第三,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是拥有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和制天权。美国以航母为支点,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基地群,这是服务于它全球战略的“制海权”、“制空权”。今天的大国竞相发展宇宙航天,是为了掌权“制天权”。中国是一个陆权大国,铁路修到那里,国家的意志就通达到那里,国家的安全体系就建构在那里。以高铁为支柱的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将为中国带来一个陆权时代。当“海权”与“陆权”并存时,中国就可以在其全球战略态势上建立起一个对冲的局面。谁制定了未来世界范围内高铁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制,谁就掌握了保障国家安全的 “陆地法”。 中国高铁“走出去”维系着中国在欧亚地缘政治和全球格局中的地位,维系着边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的重大使命。

第四,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略需要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复苏不均衡,下行风险依然存在。上个月(11月)19日,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将世界经济2013年和2014年增长预期从3,1%和4%下调至2.7%和3.6%,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将继续向好。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出巨大改革红利,中国的发展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环境。

近年来,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开始实施“重返亚洲”的所谓“再平衡”政策。美国主导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TPP现有12个成员国,把东盟、日本与美国联在一起。中国排名前10位的贸易伙伴均被纳入其中。但却设置政治性先决条件,实际上置中国大陆于协议关系之外。继TPP之后美国又推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美国通过TTIP带动欧、日透过跨国跨地域经贸整合,重新掌握全球地缘政治优势和经贸优势。过去10多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到全球贸易额1/10,未来20年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但是通过TPP、TTIP,美国正在联合欧、日另起炉灶,创建实际上超越WTO规范的全面性经贸自由化网络,这些网络一旦建成,将形成相关新兴国家的贸易壁垒,抵消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如果TPP和TTIP最终达成协议,那么除中国和金砖国家之外的主要经济体都进入到这两大贸易区之内,中国届时处境将十分被动。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6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