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城市”最早提出是在2009年12月8日晚的哥本哈根“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上。冯仑畅言,在1平方公里内,打造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常住10~15万人,城市中50%劳动人口本地就业,实现节地、节能、中密度、高强度的立体城市。
理想的丰满一度驱动着车轮前行。次年年末,冯仑、刘永好、张跃、史玉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推进立体城市建设。为了立体城市和此次不同寻常的联手,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到现场助阵。而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石也特意发来VCR,表达自己的支持。
然而,距离构想提出至今已过去4年,立体城市的呼喊也从最初的喧嚣渐渐沉寂,这座饱含着“冯仑式理想”的综合体始终未能落地。2012年,最接近现实的成都“立体城市”在探索进程中遭遇意外,政府换届使拿地协议失效。人们不禁慨叹,理想丰满为何总是与现实的骨感相伴!
募资受追捧土地却“飞”了
梦想有多远?冯仑的回答可能是“一块土地”的距离。
资料显示,在2011年成都立体城市就启动了项目募资。按照当时片区土地出让的地价与成本,预测立体城市项目土地出让价为1900元/平方米。若以房屋售价7000~9000元/平计算,销售毛利或能达到35%。
丰厚的回报预期,让项目18亿元的募资得到投资人士的热烈追捧。但在其后,万通却出人意料的陷入了“拿地”窘境。
对此,万通把它归咎于当地政府。据媒体报道,在近期举办的某活动上,冯仑就当众吐槽政府信用缺失。按他本人的话说,“前年飞了180多次,我就看了下我飞了哪些地方,有哪些地方可以不飞。但最后发现我飞的2/3的地方都与政府说话不算数有关。去年我飞的更多,因为政府换届,以前签订的好多协议不算数。”
这其中,就包括了成都立体城市项目。作为该模式第一个签约的项目,万通对其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2010年,“立体城市未来中国”的全球巡展落地成都,邀请了时任成都市市委书记的李春城及成都市规划局总规划师赵刚等出席了展览揭幕仪式。
2011年底,通过审查的立体城市成都项目控规完成公示文件盖章,在成都规划局官网进行了公示,并于12月末与成都市双流县正式签署了“天府生态健康城”投资合作协议。
孰料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动。2012年,黄新初当选成都市委书记后不久,即做出“北改”的城市工程规划决策,据初步统计,“北改”项目约360个,总投资高达3300亿元。而由前任市委书记李春城主推的天府新区,即立体城市所在地的建设已经被渐渐挤向边缘。大势之下,地方政府高价卖地的固有观念复萌,业界普遍认为双流县政府在此事件中扮演了一定角色。
此外,也有专家猜测,成都最新出台的《成都市中心城区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管理补充规定(试行)》对于项目进展也产生了辖制作用。规定中对城市综合体中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以及住宅面积的占比、交通等标准,都有了明确的标准。该专家称,商业地产已纳入政府调控视野,该政策让很多已拿地且正在报建的项目受到限制,并无法以城市综合体的名义出现,万通项目或许不得不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