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建筑群的忧伤与明媚

2013-05-06 178 0
核心提示:对于建筑的风格,似乎并没有太多地域的限制。一个国家建筑特性就像这个国家整体的民族特性一样,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动由其国土决定。历史、文化、气候和地理都会提供一个广阔的范围,以供建筑选择与之产生回应的主题。这一点在天津体现得尤为突出。

       科技进步助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改变着建筑的风格。二十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内,西方最主流的现代建筑师都认为,努力赋予建筑以民族的特性是荒唐可笑的。基于此等原因,现如今,不论是在纽约还是在上海,在悉尼还是里约热内卢,建筑都是一式一样。建筑师们避免采用那些只有地域才能产出的珍贵材料,而是大量应用混凝土、钢筋或者玻璃之类,就连那些富有个性的图案或者色彩也全部被建筑师所忽略。
       
       如果人们对建筑的外观根本无所谓,那就真是省心了。可惜古往今来,不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只是有增无减。事实上,我们极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美的追求才得以如此强烈。

现在,当你步行于城市商务区中,高楼错综林立只让人觉得自我渺小。对于那些初来乍到的拜访者,他们似乎更容易被那些区别于现代化建筑的特色风格所吸引。一个刚到上海的旅行者,也许更愿意从环球金融中心的顶层下到弄堂里,脚踏实地欣赏着这座城市的近代文明。

然而,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正面临着这样的纠结。是该更多的保护蕴藏城市历史的建筑,还是与时俱进让现代建筑代表城市发展。看看身边,北京的胡同在消失,杭州西湖外围的高楼如雨后春笋,上海浦东的甲级写字楼一幢高过一幢……然而一座理想的现代中国建筑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表达中国人的品质?又怎样与周围的环境呼应?正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建筑的风格,似乎并没有太多地域的限制。一个国家建筑特性就像这个国家整体的民族特性一样,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动由其国土决定。历史、文化、气候和地理都会提供一个广阔的范围,以供建筑选择与之产生回应的主题。这一点在天津体现得尤为突出。

走在天津著名的五大道,每条街道上的洋房都风格迥异。由于当时八国联军入侵,多国在天津设立租界地,因此天津也成了世界建筑的博览会。英美日法俄意等国的建筑师,在寸土寸金的地方争相竞争,谁也不想自己的建筑输给别人。

时至今日,对于这些洋楼的去留也曾一度让政府头疼。房屋已经有百年,里面的住户无法再谈住洋房的幸福感,如果大规模动迁,似乎城市历史名片也会随着铲车而遗失殆尽。对于这些经历百年城市变迁的建筑,保护、翻新、修葺是今人对先人的追忆,也是一种传承。

走在各式风情的街边,观望着饱经风霜的洋楼,它们见证了主人们的显赫也见证了中道败落,但无论是喜是忧,它们始终都是居住者的庇护所,不仅仅遮风挡雨,也为主人提供一个安静静谧的空间,得以把外界的繁杂统统理清。

曾经某个贵为亲王的宅子,如今也许只是间私房菜餐馆,昔日门前的车水马龙到今日院内游人如织,这些古老的建筑任世事磨砺其曾经的明媚,如今只散发出一点淡淡的忧伤。

正是这些充满了故事、情愫的建筑,才是城市最特色的名片。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6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