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坊洪福寺眼光殿
金代庄子圣母庙正殿
前不久,成龙要将10间安徽古建筑捐给新加坡的消息引起舆论大哗:文物不能流失!据成龙讲,他所收藏的这些徽派木建筑大约只有200~400年的历史。
就在成龙捐赠古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时,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一大批山西籍、“年龄”高出成龙所捐建筑2~4倍、甚至是年代更为久远的金元时期建筑,却无缘登上“国保”名单。
避免木结构建筑零部件“成为白蚁的食粮”,是成龙的捐赠理由之一,而三晋大地上的这些更为珍贵的古建筑则在风雨飘摇中艰难挣扎,有的已破败坍塌,沦为断壁残垣……
流失,另一种流失,不时在文物建筑大省上演!挥霍,这是一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挥霍!
有人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悠久的历史文化给山西留下了众多精美的古建筑,第七批国家文物保护名单(简称国保名单)评选尘埃落定,山西有181处文物建筑入选,再拔头筹,不负文物大省之名。但是,当地文物局、古建筑爱好者和专家却告诉记者,文物大省有着很多大家不知道的烦恼。
应感庙正殿
西上坊成汤庙
元代建筑无缘国保
在保护民间古建筑志愿者唐大华看来,山西还有许多珍贵古建筑与国保名单失之交臂,濒临坍塌,亟须保护。
唐大华从2010年起七赴山西,寻找散落在田间地头、古村败户中的木结构建筑,共发现近百处年久失修的珍贵木结构建筑,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
唐大华告诉记者,始建于金皇统元年的西上坊成汤庙,创建碑刻、柱头题记、建筑形式一致,五间八架椽,是晋东南地区最大的宋金时期木建筑,从梁柱到椽子都保存了原样。“已被列入国保名单的90%以上木结构建筑的文物价值不及此国宝级文物。”唐大华说。
与成汤庙命运相同的,还有武乡应感庙、西见子宣承院、高平清化寺、长治县北宋玉皇庙、长治县长春玉皇庙、长治县王坊三神庙、东呈古佛堂、李坊洪福寺、龙山祖师庙、潞城郭家庄大禹庙、庄子圣母庙等一大批元代以前的古建筑。
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于2009年开始,申报流程是:地方申报——国家遴选评审——确认名单。
对于唐大华的疑问,晋中市文物局在微博上回应说,西见子宣承院按照规定程序申报了国保,但未得到批复。庄子圣母庙属于县保单位,当时山西省文物局将省保、市保单位优先申报国保单位,榆次区共申报六处,庄子圣母庙未在其中。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汤国华告诉记者,一般都是省保单位直接申报国保单位。据了解,第七批国保单位中原来为省保单位的近90%。
唐大华说,山西文物多而集中,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将近400栋,是其他省份总数量的3倍。元代以前的文物未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除山西外其他省份没有的情况。“这是很不公平的,也非常可惜。”唐大华说。
汤国华介绍说,文物价值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中历史价值最重要。“元代建筑在广东肯定是国保单位了,但在山西,由于数量很多,需要排队。”汤国华告诉记者。
据山西省文物局文物管理处副处长白雪冰介绍说,在山西,一个县的国保单位就有20处,相当于海南省的量。“在申报过程中,有些地方不积极,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整个山西共上报430处,最后核定了181处,但并不是说未列入国保名单就不受保护。”
唐大华告诉记者,目前这些文物,绝大部分维修状况都很差,大部分需要进行修缮。比如,高平清化寺1996年已是省保单位,现存三进院,但严重失修,塌的塌,漏的漏,无一座殿宇完好,亟须修缮。
白雪冰表示,西上坊成汤庙虽然没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名单,但是山西省文物局已经督促县政府下拨资金进行维修,县文物局组建队伍,准备进行施工。
失修国宝无钱可保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曝光了山西高平古建筑的现状:有的破败坍塌,只剩下断壁残垣;有的被当成养猪、养鸡的场所。
白雪冰告诉记者,山西是全国古建筑存量最多的省份,现存民国以前木结构古建筑28027处,元代以前的木建筑几乎占全国现存木建筑的80%。其中,濒临倒塌的有2000多处,接近10%。如果全部修缮,需要几十亿元的经费。
唐大华告诉记者,晋中市寿阳县普光寺属于第六批国保单位,始建于宋代,目前已经塌陷,2006年向上申报了修缮方案,2008年国家进行了批复,但至今没有动工。因为,维修需要大量资金,寿阳县政府拿不出钱来。
唐大华说,山西文物修缮目前处于“小修不及时,大修修不起”的尴尬境地。因为人员工资、材料费用在不断上涨,越拖,需要的维修经费就越多。10年前可能10万元钱就可以修缮,但是现在50万元也不够,山西省的文物修缮工作正在与时间赛跑。
汤国华认为,“小修不及时,大修修不起”,这是文物大省面临的共同难题。他建议,国家要加大对文物大省的文保资金投入力度。目前,大面积修缮是非常困难的,只能分轻重缓急,进行分类修缮。
据白雪冰介绍,目前,山西省正在准备濒临倒塌文物的救助计划,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市县政府对文物保护的投入。要求当地政府要将文保纳入财政预算,要随着财政收入的逐年增长,加大投入。
除了资金的制约,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是摆在山西文物局面前的一大难题。白雪冰说,以前,一些老艺人比较多,现在年轻人参与文物保护并不多,懂古建筑的更是少之又少,整体的人员状况和目前的人员需求不匹配。
汤国华建议,山西作为文物大省,最好培训一批懂古建筑维修的工匠,利用传统技术,专业科学地进行修缮。
换种思路保护古建筑
国家文保单位评选不能以地域为唯一原则,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也应作为考量标准。山西虽然此次是上榜文物最多的省份,但还有很多国宝级文物被排除在外,相关部门应该尽量多选国宝级文物或者想办法将其保护起来。
白雪冰向记者透露,山西省文物局目前正在研究,对于县保及县保以下的文保单位的保护工作,尽可能是动员民间力量来参与。比如推行认领文物制度,认领单位负责保护工作,适当申请一些减税政策。“光靠政府的力量,确实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白雪冰说。
在唐大华看来,民间公益目前都是救苦救难型的,尚无文物保护方面的,但是,也可以进行尝试。
汤国华告诉记者:“我们也欢迎民间加入文物保护的行列。”汤国华建议山西学习香港民间保护模式,即香港政府会把文物建筑招标给一些非谋利机构,这些机构可以盈利,但是不能谋利,盈利的钱用来保护文物,支付工人工资。
汤国华认为,民间机构介入文物保护工作,第一,必须有经费来源;第二,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程序进行报检,做出维修方案,经过专家认证,上报省文物局批准,然后招标维修队伍。在维修过程中,要接受文物局的监督。
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200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其中就强调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保护文物,投入要比产出要高,是一种社会责任”,汤国华打了一个比方,文物就像一个老人,只能让他看看门,大家听他讲讲故事,不能让他到外面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