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新动能:城乡融合促高质量发展

2018-08-15 271 0
核心提示:  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日前,国家发改委联合16个部

  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日前,国家发改委联合16个部门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同时明确,要发展壮大新动能,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 新动能——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自2016年以来,“新动能”连续3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且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呈现出技术更迭快、业态多元化、产业融合化、组织网络化、发展个性化、要素成果分享化等新特征。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8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189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8%。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8%、二季度同比增长6.7%,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7%~6.9%的区间。从GDP环比来看,一季度增长1.4%、二季度增长1.8%。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认为,上半年经济整体平稳,经济增速与去年四季度持平,比去年同期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二季度增速比一季度也回落了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虽然小幅下行,但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新动能快速成长。

  经济转型与创新升级取决于新旧动能的转换。新动能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发展壮大新动能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新动能的驱动下,新经济不仅催生了新技术、新业态,也正在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升级。

  《意见》指出,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启动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

  建筑产业工人是建筑业发展的基础,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统计,2016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9.7%,约5550万人。建筑业农民工普遍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低,主要从事普通的劳务性工作,获取的劳动报酬也较低。

  对于建筑业而言,把农民工培育成产业工人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也是让进城务工人员能够留得住、过得好的重要保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碧桂园已迈入集创新生态、产业生态、事业生态为一体的新时代。

  在新技术、新体系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因此受益,通过打拼奋斗和技能培训成为现代化建筑产业工人,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广东省英德市西牛镇是全国最大的麻竹笋种植基地,村民世代种植麻竹笋。在西牛镇的贫困山村,许多中青年劳动力因没有职业技能只能干干农活、打打散工,收入难以保障,成为贫困户。

  为了推动“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2018年,英德市政府与碧桂园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技能培训,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增强贫困家庭内生发展动力。

  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将“产业工人培训学校”作为施工现场的必有配置。据悉,在培训学校中,投影仪、讲台、桌椅等基本硬件设施齐备。学校定期对工地上的工人、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既有理论培训又有技能实践指导,以提升建筑工人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目前,SSGF产业工人培训学校已经累计培养1117位产业工人。

  “很多农民工因在城里难以生存,最终还是只能选择回到家乡。现在,我们通过SSGF产业工人培训学校创造机会,让农民工兄弟能够转变成产业工人。在这点上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碧桂园集团工程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孙军说,高质量发展要紧紧依靠产业工人共同创造,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也必须让劳动者共享。只有这样建筑业大国向建筑业强国迈进才更有力量。

  根据设想,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在碧桂园全面推开的同时,SSGF产业工人培训学校也将成为项目的“标配”,免费向进城务工人员开放,为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工人队伍担当社会责任。

  ●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同时,《意见》明确,要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扩大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不断增强城镇聚集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培育建设若干同城效应明显、一体化程度高的都市圈,推动要素自由顺畅流动、基础设施建设联通和公共服务共享,发挥城市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促进优势互补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释放区域发展潜力,增强吸纳就业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表示,城镇化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城镇化是推动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的重要抓手,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城镇化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业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过程。二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三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四是建设智慧、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

  黄汉权认为,当前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围绕人的需求来建设、设计和管理城市、治理城市。这就是一个高质量的城镇化。

  产城融合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在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发展思路。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正面临重构和调整,在新旧产业迭代以及产业链重构的大趋势下,产城融合战略承担着打造城市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使命。

  近几年,万科、碧桂园等都布局产城融合项目,包括万科云城、碧桂园潼湖科技小镇、广州思科智慧城、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等。

  进入新时代,除了传统住宅板块,碧桂园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提出“为凤筑巢,陪伴成长”的产城融合理念,通过“产业主导+地产支撑+金融服务+应用场景”的模式,把握企业真实需求,为创新创业打造理想发展平台、为城市发展打造新格局。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碧桂园产城融合战略渐入佳境,目前已落地10余个科技小镇项目,汇聚1700家企业,其中包括思科、美的等在内的世界500强企业52家。

  佛山、肇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制造高地,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协同互补、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据悉,未来,碧桂园佛肇区域将继续立足佛山、肇庆及云浮市场,重点部署产城项目,尤其会积极参与佛山、肇庆、云浮三市城市建设,以丰富的产业集聚资源、尖端的复合人才支撑、强大的产业基金支持以及专业的产业运营能力,助力入驻企业持续发展壮大。

  《意见》提出,支持返乡下乡创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乡村促进就业创业行动,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就业创业。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对农村“双创”园区(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提供信贷支持,以返乡下乡人才流带动资金、信息等更多要素回流,加快培育返乡创业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结合新型城镇化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乡村振兴,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空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作出了系统部署。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表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并写入党章,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的提案也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展开。他建议,鼓励和引导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城乡协同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区。在工作中,杨国强也正是这样做的。

  在2018年碧桂园年度工作会议上,杨国强首次提出以后将把个人的工作重点放到现代农业上。希望通过现代技术的加盟,以种植业入手整合资源,推进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在碧桂园今年的未来领袖招募中,也出现了农业博士的身影。他们的加盟,无疑给杨国强的“乡村振兴蓝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进军现代农业这一战略并非杨国强和碧桂园心血来潮。回溯碧桂园26年的发展历史,杨国强在“三农”方面不断身体力行进行有益探索。出身农村的杨国强一直未曾离开“三农”。20多年间,碧桂园通过成立慈善学校和职业学院、驻村扶贫、发展现代农业等多种形式,助推乡村振兴和扶贫。

  5月8日,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注册成立。5月20日,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启动。碧桂园做出承诺:一是要把扶贫工作当做主业来做;二是要真正走出一条可造血、可持续、可复制的扶贫与乡村振兴之路,并保证在2020年前、力争2019年前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目标。为此,碧桂园成立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由碧桂园集团党委书记、总裁莫斌担任组长,集团副总裁朱剑敏担任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5月20日,碧桂园启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并与13个县结对帮扶。

  6月15日,杨国强在广东宣布,碧桂园正式进军现代农业,并倡议成立中国“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产业发展联盟,希望凝聚政府、产业界、金融界、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共识与合力,促进沿线各国开展农业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杨国强说,碧桂园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为国家做一些小小的贡献,不辜负时代赋予的机会。据介绍,碧桂园农业将引入世界一流的农业生产技术、设备,采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进军现代农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博览园、进军先进农机业和种业、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振兴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同的认识,甚至是误解。有些人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是相互对立、排斥的,或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新型城镇化战略不再重要。还有人认为,应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之后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否则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与错配。甚至有人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要在所有的乡村地区进行投资建设,并按照城市的标准和模式建设所有农村,这样才能吸引已经进入城市的人口回到乡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表示,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他强调,只有同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才能目标更加明确、实施手段更加协调和统筹兼顾、推进过程更加健康和可持续。

  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的正向城镇化,也不可避免地有农民工返乡等逆城镇化。要激发出各类人才和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潜力和活力,将农村生产要素进行合理、优化配置。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沈迟认为,提前实现现代化目标,农村不能成为短板。在过去不同的历史阶段,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提出过一系列战略决策。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新内涵与任务,注定了两者之间无法割裂且需要互促共融。他表示,二者均是推进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城镇化战略能够有力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提供城市现代文明,并促进城市现代化要素更好地配置到农村和农业当中。我国现代化进程必须是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发力、不可偏废。

  有专家指出,乡村振兴离不开城市要素的积极应用,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绝不是关起门来孤立地靠农村资源来建设农村。务必要因地制宜、开门借力。特别是利用好城市资源,在农村发展中把城市元素发挥到极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城市,不能就城市论城市,一定要有区域的视角。研究乡村发展也一样,城市和乡村是相互促进、共生共存的。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这是客观规律,但不能以乡村的荒芜、衰败为代价。中国城乡关系在经历单向城市化以后已经转向城乡互动阶段,人口、土地和资本从单向配置到城市,转为城乡两个空间的相互流动和配置。在城乡互动阶段,人们对城市和乡村两种文明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两者的互补和互需增强,有助于城乡两个文明在异质中发挥各自优势。以人为核心是连接两大战略的根本桥梁。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明忠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涉及全局的长远战略决策,必须有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做到六个结合。其中之一就是城镇和农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能就乡村谈乡村发展,而是要继续坚持“以工哺农”、“城市反哺农村”的基本原则,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关键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要充分发挥城镇和农村的资源禀赋优势,引导资金、人才、信息和产业合理流向农村,推进农村产品和服务走向城镇。要促进城乡产业和要素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要素集聚和产业振兴奠定基础、疏通渠道,加快农村摆脱贫困的步伐。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13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