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加快,地陷成为了一种新的“城市病”。据统计,光是2013年,深圳就已经发生11次较大规模的地陷,其中一次导致5人死亡。
地陷,不能等发生了之后再去追责任、想办法,工作要做在前面。要凭科学、严密的管理 “跑赢”地陷,想方设法降低地陷发生的概率。
做好地质勘探方面的事前预防。运用科技手段,寻找可能产生安全隐患的地域,提前进行地陷预警,同时,以严密的管理补上过去粗放建设的欠账。一些地下工程可能由于前期的技术原因存在隐患,能否加强监管,趁早排除这些隐患?一些老旧的地下管线,若不及时改造也会成为引发地陷的“地雷”。美国20世纪初工业化快速发展之时,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地下工程大范围展开,对地下水开采过多,造成地面沉降事件频发。但后来,美国加强了这方面的检测,对老旧地下工程重新排查,有效地控制了地面沉降。
在进行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地质因素。地上和地下都有其环境特点,不能只盯着地上看得见的部分,对地下看不见的部分却马虎处之。充分认识地上和地下环境的不同特点,顺势而为,才能将建设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目前,在一些城市规划当中,地质专家参与程度并不高,从而导致一些地下工程存在隐患。至于一些违规施工,更应当明文禁止。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立法和监管,全方位参与整个建设过程,避免层层转包导致实际施工者权责不统一而造成的工艺欠缺,留下安全隐患。
基层监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辖区内地质和地下设施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积极排查各类安全隐患点。一旦发生地陷或出现地陷前兆,一定要及时通知相关部门,提前做好疏散群众、安抚群众的工作。如果基层监管部门提前应对、及时处理,就能避免和减少人员财产损失。如果各相关部门都来踢皮球,以“这事不归我们管”推脱,事故的发生就一点都不令人“意外”了。对管理责任的轻漫,常常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应对地陷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同心协力、联合整治。就好比一个人,长了疹子,不能光靠皮肤科专家来诊治,更需要内科医生来把脉。只有增强城市的“综合免疫力”,才能降低“病毒”发作的几率。把预防工作提前做细做到位,尽快提升城市肌体“免疫力”,我们才能“跑赢”地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