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同城化的理论与实践互动正在深入。8月16日,四川召开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现场会上,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要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优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着力推动成德绵眉乐资遂同城化发展。8月23日,成都—德阳同城化合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开启了成德同城化具有实质意义合作的序幕。作为成都平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德同城化也对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发展好城市群?同城化有什么规律?国内先行先试地区有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索,我们邀约了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本地和国外的专家学者展开讨论。
嘉宾:
刘志彪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著名产业经济学者丁力 广东省社科院教授、著名区域经济学者张炜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ArifDirlik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主持人:本报评论员 王付永
从企业层面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主持人:业界都知道,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城市群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请问长三角在促进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
刘志彪:如何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学界多是从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配套或者公共服务的方面论述,但在目前的行政框架内,大的改变尚需时日,所以在经济层面实现一体化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在一些关键行政领域,经济上发展成熟了,一些改革则水到渠成。
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有三点内容需要引起注意。首先,竞争而不是规划,是城市群一体化的基础。离开了竞争,一体化的基础是不厚实的,也是不牢靠的;第二是分工协作,这种秩序是在竞争当中形成的,而不是事先的计划和规定;第三是推行企业间的收购兼并,这是推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只有推动长三角企业的兼并和产业集中,才能真正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比如,上海的汽车产业兼并了江浙的汽车产业,它的合理行为是什么呢?就是把总部放在上海,把制造车间放在江浙,在企业内部实现了一体化,不会出现重复建设。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要从具体的项目落实,一个一个去做,如果所有的重复建设都在收购兼并中消除了,城市群之间的一体化就有了经济上的坚实基础;另外还有很多经济上的举措可以促进一体化发展,比如,如果各个地方能够联手走出去,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用股权的办法联合起来,实现一体化;联手实施国内价值链的战略,加强构建中国跨国公司,研发设计和共同推广品牌营销网络;联手构建开放型的市场体系等。
按照发展阴影区理论的观点,在大城市的阴影下小城市很难成长。我则认为,要用发展的、竞争的观点来加以思考。昆山距离上海很近,有人担心其发展会受到上海虹吸效应的影响,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昆山积极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成了上海经济发展的“后花园”。
城市群建设要有系统性思维
主持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是什么?城市群发展和空间结构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这对发展城市群有什么启示?
ArifDirlik:按照中心城市的规模与职能,城市群空间结构可以分为单中心和多中心两种模式,城市群空间结构反映了资源、要素以及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状态。以单中心城市群为例,它是这样一个空间组织:以一个特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分布几个中等城市,这些城市又与若干小城镇组成紧密联系的空间组织。以英国的伦敦城市群、法国的巴黎区、韩国的首尔区以及中国的长三角经济区为单中心城市群的典型代表。这种空间结构理论形态类似于等边三角形,在架构上,也具有三角形的稳定性。
这种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也与其经济绩效有着必然联系,城市群建设,也要体现这种结构特征。城市群建设要有系统性思维,一个区域的发展总是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过程,先有单个中心城市发展,再出现几个中心城市连线发展,形成发展轴,最后带动整个区域全面繁荣。在这个三层次中,处于城市末梢的是一些城镇,没有特色化专业化中心城镇的支撑,大城市的城市功能得不到完全的释放。不在这个环节夯实基础,城市群发展就没有坚实的根基,所谓的城市群就只能是一种概念化的形式。
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可以节约交通成本、强化集聚经济,提高空间效率,促进经济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就要在做大成都、做强其他六市、夯实小型镇经济上下功夫,并在总体规划上体现这种原则。从而实现区域经济三角效应的稳定性。
“双城”同城化要考虑城市群背景
主持人:在推动同城化过程中,率先发展双城之间的同城化,应当注意什么?
ArifDirlik:两个城市间发展的平台首先是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竞争力的集合,这也是和外部市场竞争的载体。整个载体的发展和双城之间合作的效率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其兴起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在其内部,而在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就越高。所以说,如果只是从局部重点推动两城建设而不能从全域视角对整体和局部进行平衡,双城之间的发展也会失去基础。
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也应当在均衡发展和不均衡发展上做出平衡,参照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做法,在推动城市联盟的基础上,从更高的层面编制城市群的空间发展布局,推动城市群的发展,从个体不均衡到局部不均衡,最终实现全局的均衡发展。同城化要考虑城市群背景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更有效率地把特定产业配置在相应的空间,实现错位发展。比如,波士顿城市群内虽然包含多个港口,但各港口在发展中都有合理的分工:纽约港是商港,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费城港主要从事近海货运;而波士顿则是以转运地方产品为主的商港。港口间的分工协作构成了城市群产业错位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此观之,协同上下功夫,错位上做文章是同城化发展的重要经验。在中国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错位发展是一个亟须从城市群角度来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发展比较成熟的珠三角为例,深圳、广州都有机场,佛山也有机场,在一个一小时经济圈内,存在三个同质化的机场,这不能不引起注意。
推动同城化发展需要顶层设计
主持人:国内一些城市虽然也签订了同城化合作协议,但往往是互动多,见效少;学者议论多,实质推动少,原因主要在什么地方?
张炜:城市群发展顶层设计很重要。目前,我国区域间协调机构基本上都是以“市长联席会”等形式存在的非常设机构,没有建立日常的工作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应根据区域合作的需要,设立跨区域的、常设的发展协调机构,并安排专人处理日常性的区域协调事务。此外要有明确的合作内容,并由专人负责相关工作,合作内容清晰、职责明确。
法律制度是同城化发展的保障,不断改革的行政体制是同城化的推动力。不管是欧盟还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领导协调机构,都建立了强有力的制度进行管理。欧盟的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法律制度,比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协商制度约束力更强,为维系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关系提供了可靠的体制保障,是以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区域一体化的典范。
同城化要破解深层次矛盾
主持人:在落实2008年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政府文件中,“广佛同城化”被视为重中之重进行推进,至2009年3月,广州佛山签订“同城化建设框架协议”,并被视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首个重大突破。当如何看待这一框架协议?它对四川的成都德阳同城化建设又有什么启示?
丁力:广佛同城化合作协议,以创新行政模式为主导,试图消除行政壁垒的影响,重点实现城市规划、产业协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的同城化,并通过一系列“规则的一体化”形成支撑,具体化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具有相当的覆盖面和改革深度。但是,经过地方政府磋商形成的规划,往往不能演变成规范的具有刚性约束的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个严格制度管理下的仲裁机构来解决双方的利益冲突,对诸如“污水专流外人田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对“肥水不流外人田”现象缺乏宏观引导。这对成德同城化是一个借鉴。
主持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城市规划、产业协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同城化对推动同城化建设的作用表现如何?
丁力:目前同城化还仅仅体现在表面的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战略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一体化、环境保护战略一体化等的机制上,而深层次的利益分配机制、土地制度、财政制度没有涉及,如果这些制度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其他问题的圆满解决则缺乏空间。相反,如果双城之间的财税问题理顺,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都会顺理成章得到解决。
同城化的关键是双城之间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成都和德阳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在结合部或特定位置共建产业园区,共同发展一些标志性项目,但即便如此,这样的安排,也仅仅还是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的权宜之计。
延伸点评
同城化更须同心
“同城化更须同心”,近日召开的成都—德阳同城化合作座谈会上,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在谈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合作时如此表示。
同城化更须同心,这是世界经济形势决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大市场的形成,经济博弈已经跨越了单个城市个体之间的竞争,演变成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同城化更须同心,也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国内同城化,在没有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的前提下,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城市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发展方向的不同,都会给城市的诉求和定位带来冲突。另外,在迎接区域外产业、资本、技术转移等方面,不同行政主体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化解冲突,解决矛盾,平衡诉求,同心合力是唯一的共赢之道。
同城化合作协议本身还不能解决城市合作的动力问题。成都—德阳同城化合作座谈会对一些案例进行了反思:“很多合作协议不执行,就是最大的形式主义”。同城化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城市之间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以最大的诚意谋划解决方案。“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个道理,是对人讲的,对城市来讲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