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居艺境的建筑人生 吴良镛绘画、书法、建筑艺术展中国美术馆举办

2014-08-29 135 0
核心提示:吴良镛先生(中)和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右)、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谢小凡 吴良镛先生书法 吴良镛先生书法 吴良镛

 

吴良镛先生(中)和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右)、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谢小凡
吴良镛先生书法
吴良镛先生书法
 
吴良镛先生的建筑作品菊儿胡同
 
       届时,吴良镛先生各个时段创作的一百多幅绘画和书法作品,以及菊儿胡同、孔子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江宁织造博物馆、泰山博物馆等六项建筑作品将展出,全面反映了吴先生在书画艺术和建筑科学方面的艺术成就。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策展,中国美术馆和清华大学共同主办。在29日上午举办的新闻会上,中国美术馆馆长介绍了本次展览的基本情况。本次展览筹备期历时8个月,92岁高龄的吴良镛先生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参与了筹备工作。对于吴先生的作品,范迪安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吴先生对多种书法字体都有研究,他的作品就如同吴先生本人一样,自己的气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品格——风骨。为了本次展览,吴先生突破既有展览模式,特意书写了整整一面大墙,实现了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精神。另外吴先生的字中还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谦和的学者情怀。
       关于吴先生的画,范迪安介绍了本次展览中,既有大量的速写,也有来自于西方的水彩画,更有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范迪安认为这些画的艺术水平相当高,不逊于国内当代一流艺术家的水准。对于吴先生的建筑作品,范迪安也从艺术家的角度做出了自己的诠释。他认为这些建筑作品都非常契合与本次展览中“人居艺境”的主题,反映了吴先生关于建筑、空间、场所的思考,实现了美的法则与建筑这门实用艺术的完美融合。本次展览集中体现了吴先生将事业放到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之中的情怀。
        吴良镛先生在发言中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将自己的人生分为三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属于成长阶段,是吴先生一生事业的基础。在此阶段,吴先生因对艺术的热爱,先后师从邓白、李剑晨等大家,还旁听了徐悲鸿、傅抱石、吴作人、陈之佛等艺术大师的课程。而在那个山河破碎的时代,亲自体验了战火中人民流离失所的不幸经历,吴先生选定了建筑师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职业。第二个三十年,是吴先生在结束了留学和美国的工作之后,回到国内,协助梁思成先生成立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阶段,主要是从事建筑学教育研究。第二个三十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从创办研究所开始,吴先生将自己的视角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开始在人居环境方面的探索。这个阶段更是一个多元发展的时代,随着国内外交流的增多,和与艺术家的交流,吴先生进入了一个综合开阔的艺术创作时期。
        现在回头纵观这七十年的艺术创作,吴良镛先生认为自己在艺术探索中有不少新的启示,那就是生活。作品来源于生活,是过去生活的一种折射。吴先生认为自己虽然现在已经92岁高龄,受困于体能,有些事情确实做不了。但是只因有着时代的精神和追求,就可以实现自己艺术上的第二个青春。
        在问答环节,面对筑龙网的提问,现代的建筑学学生因电脑和数码设备的发展,和在艺术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导致手头功夫越来越弱,有些人甚至在成了艺术领域的门外汉的问题,吴先生认为对于一名合格的建筑学学生,即使科技再发达的年代,也要培养自己在艺术方面的能力和鉴赏力。相机能够表达很不错的摄影技术,但是对于建筑所存在的场景、背景,以及生活的意境,都是无法表达的,所以学生还是应该加强艺术修养。
 
吴良镛先生书法
吴良镛先生的速写
吴良镛先生的速写
吴良镛先生的绘画
吴良镛先生的绘画
吴良镛先生的绘画
吴良镛先生的绘画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6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