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样描述港珠澳大桥:这是中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之后的又一个世界级基础工程。根据目前的投资估算,大桥工程投资超过700亿元,加上三地的配套建设,全部投资可能超过1000亿元。
港珠澳大桥总承包商中国交建董事长刘起涛说,港珠澳大桥是一个桥、岛、隧一体化的集群工程项目,其桥隧组合规模世界绝无仅有,技术标准世界最高。
工程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海中桥隧岛工程,二是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人工岛口岸;三是香港、珠海、澳门三个城市的配套连接线。
其中,主体工程总长约29.6公里,采用桥岛隧组合,由5.3公里的隧道和22.9公里的跨海大桥组成。两个人工岛通过海底沉管隧道连接,人工岛与内陆通过桥梁连接。
其中,海底隧道是整个工程的关键。2009年12月,海底隧道方案采用沉管隧道方案,隧道埋深达30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沉管隧道。
1995年前后,香港民间就有了修建连接珠海和香港的跨海大桥的声音,但当时存在技术和建设管理的诸多困难。2002年,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建设连接香港和珠江西岸的通道。经过粤港澳三地政府一年多的讨论,共识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2003年8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三地政府开展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并同意粤、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全面开展各项前期工作。
2004年8月,朱永灵放弃了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职务,来到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出任主任。2006年,受协调小组委托,中交公规院开始了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有一个令许多专家惊讶的细节,在通航孔桥梁的形式上,大桥办和设计团队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咨询,共提出100多个方案,这些方案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是桥梁建设上是从未有过的,桥梁工程也会提出几个方案,但数量很少超过10个。一位桥梁专家说:“这甚至比方案竞赛还要充分。”
协调沟通粤港澳三地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不同意见,是最困难的工作。一份材料显示,口岸的位置、融资方案和比例、大桥线位、桥隧岛结合方案,是三地曾经出现重大分歧的四个问题。其中,融资问题是经历了数年的协商才解决的问题。香港和澳门希望BOT方式建设,数年的讨论之后,三方一度同意主体工程引入社会资本投资。直到2008年8月,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大桥融资问题才得以解决。海中桥隧主体工程采用政府全额出资本金方式投资建设,该项目资本金总额为157.3亿元,资本金比例约为42%,项目资本金以外部分,由港粤澳三方共同组建的项目管理机构通过贷款解决。大桥建成后,实行收费还贷。港、粤、澳三地政府分别负责口岸及连接线的投资。另外,由于口岸及查验模式设计人工岛布局以及三地不同经济体制,成为最难解决的问题,直到2006年7月,在国务院港澳办协调下,三地同意采用“三地三检口岸”查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