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推山造城”进退之间
兰州开辟荒山“推山造城”,为西北河谷地区城镇化新标本。但西部的脆弱生态和孱弱财力能否经受得住如此大规模“愚公移山”式工程,面临考验。近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今年春天一度因环境问题责令暂停的兰州“推山造城”工程,经过环保整改措施后,已经重新复工。兰州市将黄河北岸的连片荒山建成美丽新城远非易事,但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对于类似于兰州这样空间狭小的中西部河谷城市而言,确为一种现实可选择路径。
采访中,相关专家为记者分析说,与东部沿海平原地区的“平面化”发展途径不同,许多中西部的城市都面临着和兰州一样“缺地”的难题。利用荒山等未利用地“推山造城”的开发建设,除了可以大量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对耕地的占用之外,还可以使兰州这样的城市跳出原先单一的河谷地带,让城市的发展更加“立体化”和充满梯度感。
然而,本刊记者发现,在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欠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的政府财力,以及数百座要被推平的山头、上亿方的土石方填挖量和高达数百亿元的投资面前,这一“愚公移山”式的浩大工程,也引发社会舆论对生态、环保和资金安全的疑问。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兰州市两次“推山”工程都不尽如人意,更加重了各方担忧。
“向山要地”经历坎坷
穿城而过的黄河被南北两山夹在中间,兰州市的主城区就位于狭长河谷地带当中,使得城市空间异常狭小。当地国土部门的统计显示,山地、黄土梁、峁沟谷地占到兰州全市面积的85%,河谷盆地仅占15%。受此影响,兰州市区人口密度达到2.3万人/平方公里,部分城区拥挤程度甚至超过北京和香港。
“缺地”直接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在兰州市主城区,许多楼盘的销售价格已经超过了每平方米1万元,而这个城市市民每月的平均收入不足3000元,房价收入比已经和许多东部沿海的大城市相当。
狭小的城市空间,也使兰州城市的道路交通拥挤不堪。整个城市的大部分交通依赖于东西方向的三条主干道,拥堵也成为这里的“家常便饭”。兰州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对出租车按尾号进行限行的城市。在每年夏季举行一些节会期间,所有的私家车还会被要求单双号限行,因为主城区已无处修路了。
据兰州市国土局副局长李长江向本刊记者介绍,地处黄河河谷地带的主城区经过多年开发,剩余可供开发的建设用地非常稀缺,每年用于建设的城市土地只有2000亩,是全国所有省会城市中最少的一个。“按照目前的速度,不到5年的时间兰州市将‘无地可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兰州市就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周边的荒山。例如,距离主城区5公里的黄河北岸九州开发区。经过长达二三十年时间,通过推山造地、滚动开发,将荒山荒沟整理成平地,现在这里已经开发出了6000多亩土地,建成了130万平方米的房屋,目前有6万多人生活居住。但大量基础设施不足和公共服务的缺失,该区“孤岛”般孤悬在外,一直到2010年才有所改善。
上世纪90年代末,兰州市又在城东大青山开始推山。当时计划将该山头推平之后,可以将“东风”引入城市,吹走城市的雾霾、改善兰州空气质量。但开工不到一年,工程就宣告停工,政府和企业等多方面的经济纠葛,造成工程资金来源枯竭,成了“烂尾”工程。
逼出来的“推山造城”
面对新一轮城镇化,虽然和国内许多城市一样面临土地难题,但兰州市遇到的考验,不是如何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下破解土地短缺瓶颈的苦恼,而是城市空间逼仄根本无耕地可占的窘境。
目前,兰州市人均建设用地是80.6平方米,而在兰州市的新版城市规划当中提出在2020年人均建设用地要达到91平方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贾云鸿认为,兰州市从人均建设用地和城市多功能发展的角度,确实有强烈的城市空间拓展的需要。
因此,现实环境迫使兰州市不得不重启“推山造城”的探索尝试。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丁祖全向本刊记者表示,“未来兰州中心城区的发展,除了对现有城区进行空间整合和内涵挖潜外,不占或少占耕地、向荒山荒沟要空间,是一条必由之路。”
除了城市建设缺地本身的原因之外,国土资源部出台的未利用地开发的相关政策也给予了试点空间。2012年,国土部批准甘肃、广西、湖北等11个省区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试点。这些省区可以确定2至3个首批试点市县,各试点市县明确1至2个试点项目,开发具有一定规模的可利用的低丘缓坡荒滩区域。
作为获批的试点城市之一,按照试点规划,2013年开始,5年内兰州市每年可以开发规模不超过1.5万亩(10平方公里)的“未利用地”。2012年11月,兰州开始在黄河以北的荒山里大面积“推山造城”工程。在西北地区,和兰州地理条件相似的延安市也正在实施大规模“推山造城”计划。
据本刊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市政工程建设领域的民企太平洋建设集团、广东房企碧桂园集团已经进入兰州市,开始进行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