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需投资27000亿元
2013-01-08
219
0
核心提示:南方日报记者 龙金光扼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当代人的使命,城市的发展战略也必然以低碳发展为出路。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
南方日报记者 龙金光
扼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当代人的使命,城市的发展战略也必然以低碳发展为出路。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二批包括广州市在内的29个低碳试点城市。目前来看,国内支持低碳投资的现有金融工具包括传统的资产融资、公共市场融资、不断增长但仍然有限的私人部门股权投资和风险资本市场,然而,“十二五”期间仅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需投资约27000亿元,显示国内气候资金存在巨大缺口。
资金掣肘低碳城市步履维艰
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分别降低16%和17%,体现了节能低碳、绿色发展的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低碳试点城市纷纷推出,继2010年国家发改委在5省8市开展首批低碳城市试点后,发改委紧接着在去年11月确定第二批29个低碳试点市。
与此同时,中央财政近年来在气候减缓方面规划了大量预算,并保证财政投入稳步增长。气候组织携手中央财政大学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气候融资管理体制机制研究报告”中指出,从全国财政角度来看,2007年—2011年在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年增长率高于25%,大大超过GDP的平均增速。稳定的财政投入是“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能源强度降低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2011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十二五”规划期第一年,全年中央财政的节能环保支出达到1623亿元,主要用于节能减排方面,包括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强化重点节能工程建设,推广成熟先进节能技术;加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力度;以及推进新型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加强建筑节能改造。2012年中央财政预算中的节能环保项预算为1800亿元,在2011年实际投入金额1600亿元的基础上继续增长。
然而,“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仅就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需投资约27000亿元,显示国内气候资金存在巨大缺口。一个最直观的现象是,第一批被列为试点的低碳试点省(市),至今已经2年多时间了,然而因资金困局,这些城市目前还没有在低碳领域有大的创新举动。
激活机制完善气候融资是关键
目前气候金融市场的资金渠道仍以信贷为主,直接融资比重小。譬如,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推动气候融资,其2011年实施节能减排及新能源贷款项目54个,批准贷款74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约47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指出,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商业银行为碳减排项目提供直接融资、参与国际碳交易等金融服务尚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碳证券、碳基金等各种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服务支持;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在碳金融业务之中的参与性不足,未能起到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项目风险,促进碳金融业务开展的作用;另外,气候金融市场的政策激励缺乏,气候金融相关的利率补贴、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激励政策及对节能减排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公司债、企业债融资的扶持政策都尚显不足。
财政资金有其局限,无法解决气候融资的全部需求,更多的资金还应当靠企业和社会来解决。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认为,激活融资机制、完善气候融资的基础条件、创新多元化的企业融资方案等三方面措施则有望破解融资瓶颈。这要求政府去引导现有金融和资本市场,并实施配套鼓励政策,使更多社会资本流向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可以通过杠杆作用和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资源流向,进而直接影响国家绿色发展政策的进程和实施成效。
国际金融公司融资百亿值得参考
由世界银行集团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于2006年成立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简称CHUEE项目),在2012年12月之前,实现每年2000万吨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减排;动员了近100亿人民币的能效项目融资。专家认为,这些值得国内低碳试点城市参考。
具体的实施操作上,国际金融公司为国内商业银行提供风险分担,即对于加入能效和可再生能源融资组合的所有贷款,由国际金融公司承担一定比例的损失,减轻银行的信贷风险。投资项目按金额细分,如“小型”项目平均规模为25万美元;“非常大型”项目平均规模大于400万美元。
据悉,CHUEE项目第一期的损失分担资金总额为7.6亿元人民币,主要来自IFC自有资金、GEF以及芬兰就业与经济部,用以支持兴业银行和北京银行的能效贷款项目。二期项目自2008年开始,损失分担资金总额为25亿元人民币,资金来源除了一期的三家机构之外,还增加了挪威开发合作署,国内合作银行为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每一期项目的实施期一般为2年,对于在实施期内未使用完的损失分担金额,会给予合作银行一定的延期,两年期内损失分担可循环使用,损失分担比例不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