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单体吨位最大斜拉桥成功跨越既有线完成转体施工

2024-06-25 684 0
核心提示:6月13日凌晨3点45分,铁一院勘察设计、中铁十七局承建的国内单体吨位最大二次平转法施工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咸阳彩虹二路高架桥,历时105分钟,顺利完成顺时针93度角转体施工,为线路早日通车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6月13日凌晨3点45分,铁一院勘察设计、中铁十七局承建的国内单体吨位最大二次平转法施工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咸阳彩虹二路高架桥,历时105分钟,顺利完成顺时针93度角转体施工,为线路早日通车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s_2406140954062243619.jpg

转体后桥梁全貌

咸阳彩虹二路高架桥北起玉泉西路,南至宝泉路,全长885米,跨越徐兰高铁、陇海铁路等9股铁道连接咸阳南北城区,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完善城区立体交通路网,为打造“大西安”都市圈咸阳核心区注入新活力。

该桥转体部分主塔为A字形桥塔,高84.778米,梁体长221米,总重约5万吨,相当于1万头5吨成年大象的重量。由于工点紧邻铁路线,平均每4分钟就有一趟列车从此经过,加之西安地铁1号线双管隧道贯穿转体承台群桩基础,如何在确保既有线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将数万吨庞然大物“从容转身”,成为建设者面临的重大难题。

举重若轻,巧用“绣花功夫”

s_2406140954057989185.jpg

职工创新工作室(蒲一辉 摄)

为降低施工对既有线的影响,铁一院、中铁十七局会同业内专家多次进行方案论证,最终确定采用“独塔单转+塔梁共转”二次转体工法,通过将主塔、“主塔+梁体”按次序分别进行转体,成功解决桥梁转体重量大、转体基础上跨地铁、主桥施工紧邻既有线、施工空间狭小等诸多难题。

要想举重若轻,先得举轻若重,大桥实现“华丽转身”的诀窍关键还在于转体系统核心部件。项目团队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径7.78米、总重约150吨、设计承载力8万吨的国内超大直径盆式转体测力支座,有效解决了大吨位转体桥梁转体过程中受力集中问题,平稳完成顺时针93度转体施工,刷新国内同类施工纪录。

挑战极限,赋能品质建造

s_2406140954059211566.png

桥梁桩基与地铁关系示意图(蒲一辉 摄)

105分钟的天窗时间,要将5万吨的“主塔+梁体”顺时针旋转93度,面对转体结构吨位大、重心高等难题,项目团队依托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建立“塔梁共转”实时监控系统,综合应用BIM、三维可视化交底等手段开展深化设计,对复杂结构工程量核验、钢筋与管道碰撞检查、空间构件坐标校对等进行预先模拟分析,准确掌握转体施工极限工况,确保各项工序一步到位、一次成优。

此外,项目成立创新工作室,专题开展“塔梁共转”精细化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在转体过程中,综合运用自动照准技术及高清视频微距监控等先进设备,确保施工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在桥体旋转距设计角度剩余1度时,转体动力系统切换为点动模式,精细调控确保桥体精准就位。项目总结形成的系列关键控制技术,填补行业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风过无痕,筑牢安全防线

s_2406140954060581362.png

桥梁结构检测系统(蒲一辉 摄)

西安地铁1号线双管隧道贯穿转体承台群桩基础,盾构区间与桩基之间空间狭窄,最小距离仅1米,考虑到转体基座转盘横桥跨度较大的因素,项目团队加强地质勘探,建立监测系统,配合三向预应力体系等措施,进行数据分析,确保支座转盘上部结构刚度满足“二次转体”承载力,同时兼顾地表沉降影响,为国内外复杂城市环境下大跨度桥梁转体系统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

由于桥体主梁距离铁路线最近仅4.05米,对施工管控要求极高,项目团队采用电子雷达防侵限系统,通过扫描式激光雷达形成空间电子幕墙,对越界侵限的大型器械进行监测报警,配合动态优化工序组织、网格化专员重点盯控等措施,全方位护航国内单体最大吨位斜拉桥平稳“转身”。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3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