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工程兵,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其实,工程兵不仅要为装甲机械化部队修筑道路、架设桥梁,还要担负工程侦察、破除(设置)障碍、构筑工事、对重要装备和设施进行伪装、给水等多项任务,是陆军中专业最多、装备最复杂的保障兵种之一,也是装甲机械化部队中作战行动不可或缺的战斗保障力量。我国的装甲工程保障装备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制和发展,经历了初期发展、仿制和自行研制三个阶段,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工程保障装备体系,部分工程装备达到或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军在未来战争中实施强有力的工程保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核战争中的开路先锋――65式履带式敷路机
上世纪50年代末,苏、美等超级大国相继装备了杀伤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坦克装甲车辆被公认为是对核杀伤力防护效果最佳的兵器,装甲机械化部队也被认为是利用或防护核突击效果的最佳部队。面对可能的核战争威胁和敌军的大规模入侵,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成为核条件下实施反击和封闭核突破口的主要机动作战力量。为保障其在核化条件下实施战场机动,急需一种越野机动能力与坦克相同,能够快速敷设急造道路(包括在核放射性沾染地域中开辟通路),也可用来在构筑军用道路、平整野战机场和挖掘技术兵器掩体时进行土工作业及道路除雪作业的履带式敷路工程保障装备。在这种需求下,从1960年初开始,由当时的工程兵科研院提出了履带式敷路机的战术技术要求,由上海交通大学进行设计,由郑州重型机器厂进行试制。但在研制过程中,由于底盘的研制没有落实,再加上敷路机方案本身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没有解决,因此,1961年4月郑州会议上决定该装备停止试制。
国产65式履带式敷路机
1961年8月,为使履带式敷路机迅速装备部队,有关部门在郑州再次召开会议,决定参照苏联БАТ开路机进行仿制,于是工程兵又进行了第二次设计。1963年11月完成全部设计,1964年3月由洛阳矿山机器厂和某坦克制造厂承担试制任务,同年12月工厂拿出样车,并开始进行全面试验。经过近一年的试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试验表明,敷路机的性能不低于苏联的БАТ开路机。1965年11月该机被批准设计定型,命名为1965年式履带式敷路机,简称65式履带式敷路机。该机定型后,工程兵装备部门曾打算安排小批量生产,供部队试用,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放弃了履带式敷路机的发展。
从65式履带式敷路机的总体结构上看,主要由工作装置和底盘两部分组成,乘员3人。工作装置主要包括:开路铲刀、提升装置、倾斜机构、滑盘、手动起重机和操纵系统等。底盘采用了64式重型履带式牵引车的底盘并进行了相应改进。工作装置安装在前部,靠近驾驶室,便于进行操作,作业时,乘员在车内操纵铲刀放下,将路面上凸凹不平的路段铲平。所以,无论是外形还是功能上看,它与我国目前现装备的一些履带式推土机都大同小异。笔者认为,这也许是我国放弃履带式敷路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