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宝钢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论坛会场“钢铁材料在未来支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会处于长期的主导地位。但钢铁必须适应新科技革命对材料需求的颠覆性变革”。专家们达成共识,围绕钢铁主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从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并加强产业链合作,向精细化、集约化发展和服务型制造业迈进!
以数字化3D打印为标志的科技创新被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象征,钢铁作为基础材料行业将会遇到怎样的冲击?传统钢铁业面临新挑战。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冶金工业展“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论坛”上,埃德温·巴松、何文波、黒木启介、邹若齐、李静海等多位来自海内外不同领域的钢铁人士,以自身对钢铁业的思考,给予我们全新的启示。
加大研发投入,减小负面影响
技术创新永远是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能力,对钢铁业尤为重要,这是企业的软实力所在,也是企业抵御钢铁严寒的内热。
“即使近几年钢铁行业普遍不景气,宝钢的研发投入一点不少”,“我要经常看我们研发人员的眼睛,看看他们的眼中还有没有激情”,这是宝钢集团公司总经理何文波对创新人才的殷切期望。
宝钢开展的“金苹果”计划,改变了以往行政式的研发管理模式,改为围绕核心人才建立研发体系,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培养产生一批领军型人才。2012年又成立“中央研究院”,在原研究院的基础上调整为一院多中心的组织架构,形成多个产品技术中心和共享研发平台两个层次。各产品技术中心侧重与市场和现场的结合,服务于对应的经营主体。共享平台承担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的研究,以及提供情报、测试、中试等科研条件的保障,服务于全集团。
加大对先进生产设备及管理方案的投入,再塑钢铁企业“绿色形象”。西门子奥钢联运用SIMETALMEROS新技术,可以将炼钢厂高达99%的有害物质得以清除。“在环保、节能、资源循环等方面,我们投入了比建造一个最先进的一条龙新钢铁厂还要多的投资”,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常任顾问黒木启介有感于新日铁发展历程。新日铁八幡制铁厂利用了原来的高炉和烧结的旧址空地,展开了面向全社会的再生循环项目,为当地企业及住宅有效地提供能源,并作为新一代的实验基地。“这创造出了以往没有的新的工业链”,黒木启介介绍说。
合作联盟,加速投入效率
可持续的产业链,是以客户需求为主的上下游产业链。强化产销研一体化体系,进一步与用户共同研发新产品。
组建研发联盟,确保在知识转化为效益的全过程中产出最大化。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核心问题是提升创新效率,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研发的投入,更取决于投入的效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认为,一条研发建议从立项到获得收益其成功率只有0.6%,因此创新效率应当引起我们高度关注,而组建研发联盟是一条捷径。
台湾中钢在产研结合上走出了一条“中钢模式”。“以研发为主,组建研发联盟,配合研发成果选择性的投资客户,形成紧密的联合体。”台湾中钢董事长邹若齐介绍说,通过组织研发联盟,台湾中钢从2007年到2010年为止,共组织9个研发联盟,投入研究经费7.7亿台币,开发出30余项技术,整体的年销达台币296亿。
“我们不仅开发产品,而且还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据悉,台湾中钢与台湾大同公司合作对三匹马力的工业电机进行产品升级,进行由高炉开始到马达完成全面的碳组机盘查,耗时一年半,马达效率提升2.9%。基于这些成果,中钢进一步选择性地投资到客户,形成最紧密的联盟,加速客户成长。
“产品升级必须与客户共同开发”,邹若齐斩钉截铁,通过这些合作联盟,在2011年,中钢的高附加价值产品比率高达38%,预计到2016年可达52%。
转换商业模式,打破发展瓶颈
钢铁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论坛热点。对此,宝钢提出了全新的发展模式,打造服务型制造业。
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并不意味着放弃“制造”的核心优势。宝钢集团公司总经理何文波认为,服务型制造一定是以精品制造为基础,一个“粗制滥造”的传统制造型企业不具备向服务型企业转型的客观条件。
占领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是服务型制造的内涵。“现在大多数钢铁企业做的还主要是微笑曲线最底部分的产品生产,关注点还集中在产量能耗成本指标,却忽略客户的培育,因为以前产品并不愁卖,现在,微笑曲线两端的咨询服务、市场研究、研发设计,以及整体解决方案、供应链管理、集成服务、物流和个性化定制等都值得探索增值空间。”宝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徐乐江说。
服务型企业的核心业务在于满足客户需求,利润则来自长期的持续服务。目前,宝钢不断探索向服务商转型,已经形成了资源开发、钢材延伸加工、技术服务、金融、生产服务、煤化工等六大板块的钢铁产业链结构,逐步由“内生型”向“市场型”转变。
可持续的产业链,必将为我国钢铁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