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
为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此举被视为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个重大举措。
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苗头,至少在5年前便已显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也马不停蹄地出台淘汰落后产能的调控政策。颇为无奈的是,从这几年的实际情况看,这些过剩行业却陷入“越调控越过剩”的怪圈。
产能过剩的背后,是各路资本的盲目逐利,以及GDP考核魔咒下地方政府“有形的手”。这两股力量交杂后的能量之大,终于令国务院亲自出马。在此背景之下,我们不妨用更高的视角,选取一个样本,一探行业的产能过剩对整个产业链生态的影响;不妨在为中央治理的决心鼓与呼的同时,直视化解产能过剩可能要经历的阵痛。
■产业链之钢企
当“高成本低收入”“增产不增收”“减价不减量”“吨钢利润不够买一根冰棍”“寒冬”等字眼成为钢厂表征的代名词时,不仅宣告着钢铁行业告别了暴利时代,全产业链的隐忧也暗含其中。
□行业样本
钢铁产业链全镜像
停不下来的生产
这几年,新湖期货市场部调研人员每每来到河北唐山调研钢市,总会感慨烟囱和高炉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102国道旁一家唐山钢铁公司的厂区,正毫无顾忌地排出灰、白、暗黄色的烟雾,烟尘还带着浓浓的硫磺味。附近的村民们见证了短短几年间工厂高炉的增加,也证实了新湖期货调研人员的判断。村民对所种玉米个头小、“不干净”的情况担忧不已,闻讯而来的记者们调查发现,原来这家钢厂不仅在工信部2010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里,而且居然在建厂之初没有通过环保部门的环评。不过到了2013年,这家钢厂却成功“漂白”,成为中钢协新吸收的会员。
前述钢厂“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正是不断扩张的中国钢铁行业的缩影,而更多钢铁项目甚至“上了车”也“不买票”。钢铁企业是地方政府税收和GDP考核的贡献大户,以至于一些还没拿到国家相关部门“准生证”的项目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迅速开建。那些“天高皇帝远”的钢企相信,他们给当地带来的就业和财政贡献会赢得地方政府的更多扶持,这只“有形的手”不会活活把亲手养大的孩子掐死。
兰格钢铁资深专家陈克新告诉记者,几年前钢铁行业(可供统计的重点大中型企业)一年实现利润过千亿元,年度利润增幅高达五成,利润率超过20%,占据工业利润比重一成以上。高额利润的诱惑,地方政府的土地优惠、税费减免和投资补贴等政策刺激着各路资本涌入钢铁业,导致我国钢铁产能由2003年的近3亿吨扩大到2012年末的近10亿吨。
来自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民营、国有钢企的产量分别为989万吨、1.18万吨,各占全部钢产量的7.7%和92.3%。到了2012年,民营、国有钢企的产量都为3.62亿吨,各占全部钢产量的一半。
“为什么钢厂生产停不下来?”新湖期货分析师李晓调研发现了三个主要原因:钢企肩负保就业的社会责任,停产意味着裁员,地方政府不愿意;从成本考虑,临时关停高炉产生的成本将更大,“好比开车点火的单位耗油高于正常运行的单位耗油”;第三,钢企要在银行继续贷款,银行看的是现金流和产量规模,如果停产,银行就会停贷,企业的资金链就会断裂。“对于钢企而言,尽管净利润亏损,但只要有毛利润就能生产,因为销售收入减去生产成本(不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三费’和固定资产折旧等)后就是毛利润,在难以裁员的情况下,工资、折旧费等费用不管停不停产都要支付,如果停产,连毛利润都赚不到了。”
尚不明朗的转型
粗钢产量居高不下、下游市场回暖微弱,钢铁行业“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在今年并未出现,惨境被中钢协不幸言中。根据中钢协此前的统计,今年上半年,86家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 只 有0.13%,在全国工业行业中最低,吨钢利润一度只有 0.43元。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中钢协会员企业22.67亿元的利润中包括投资收益43.21亿元、营业外收支净额38.8亿元,扣除这些因素,钢铁主业实际亏损约59亿元。
钢企主业巨亏的主因正是产能过剩。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逐年下滑,2005-2011年间,炼钢产能利用率维持在80%左右,但2012年大幅跌至73.9%。
与其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红海”里折腾,何不另辟蹊径?——这是众多钢企拟转型大力发展非钢业务的初衷。在这方面,去年因“养猪种菜”引起争议的武钢集团最为典型。
现在,在8万多武钢职工中,真正与钢铁有关的只有1万多人。属于非钢产业的武钢城市服务集团将触角伸向衣食住行,武钢饭菜进入高铁、校园,武钢交通运输公司面向社会运营,武钢还计划进军房地产……武钢发展非钢产业的底气来自2011年的经营数据:非钢产业营收600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28%;利润20.8亿元,占集团总利润的60%,系武钢建厂以来非钢业务利润首次超过主业。
另两家钢铁央企也对非钢业务寄予厚望。宝钢预计2015年非钢业务年收入达到2000亿元,其中1000亿元来自外部非钢业务收入;鞍钢拟于2020年实现非钢业务收入、利润贡献达到50%以上。
我的钢铁网首席分析师徐向春告诉记者,非钢既包括“养猪种菜”,也包括采矿业务、工程设计建设、物流仓储,还包括金融、投资等。他认为,发展非钢业务对钢企而言不一定是解药,反而很容易变成毒药,“首先,实现多元化经营需要本钱,同时还要对新行业的波动周期和风险有了解。企业贸然转型,风险可能更大。”
中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指出,钢铁企业实现适度多元化,是事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但应该坚持做强、做精主业,坚持从实际出发。”他建议,钢企的非钢产业可以是发展钢材深加工,构建钢材加工产业;围绕冶金渣、气、水的循环利用,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围绕钢铁生产流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