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加快水泥业结构调整 应对城镇化建设机遇

2013-11-29 97 0
核心提示:宋立新:中国建材这些年实力提升很快,宋志平董事长提出了一个叫做央企市营的动力机制,即在坚持央企国有企业属性的同时,建立

        宋立新:中国建材这些年实力提升很快,宋志平董事长提出了一个叫做“央企市营”的动力机制,即在坚持央企国有企业属性的同时,建立适应市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实现与民营企业、跨国公司的包容性增长,你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你的理论。

  宋志平(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其实国有企业的改革,就是要解决市场化和公众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做好两件事:要调整好和政府的关系,要调整好和市场的关系。我们在改革过程当中,通过探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比如规范治理,国资委在我们企业里做了董事会试点,而且都是外部董事占多数。在多数的外部董事里,社会精英、专业人士占一半以上。职业经理人制度,保证我们的人才都是一流的。

  还有,市场化的内部机制,我们国企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在人事制度、干部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基本上已经解决了,但还要坚持。最后一点就是我们愿意和各类企业共同遵从市场的规则,希望和大家在一个公平的、平等的环境中竞争。

  其实,中国建材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就是两条线:一条是市场化,就是市场化的改革;第二条线就是服从于市场经济,顺应企业发展的规律。

  宋立新:中航油作为油企和航空公司的中间服务商,有相对稳定的收益,人们都说这样很容易有小富即安的心理,你如何能打破这样的逻辑,让企业始终保持活力?

  孙立:我们集团这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和进步,主要是这么几条: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要做强主业,发展主业。这几年集团公司对经营不好,有管理漏洞的主营业务企业关停了一些。

  再者,大力实施管理提升,这几年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儿。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推行了基础管理、基本素质和基层建设的工作。再就是提升集团公司对成员企业的管控,集约化的经营,把那些人力、财力和资源这些主要的要素集中在集团来进行管理。我们还把集团旗下的企业整合成业务板块,按照专业分工在集团来进行指导,效率大幅度提升了。2010年进入500强的第431名,去年我们进入了世界500强的318位,一年的时间提升了100多位,公司也从国资委管理的B级企业提升到了A级企业。

  能否持续赚钱

  宋立新:基建企业如何在4万亿基础设施集中投资的热潮过去之后,仍然能保持增长?

  周纪昌:其实我们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高峰期还没有过,因为这符合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基础设施投资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集中了近30年的时间大规模地修建基础设施,法国、日本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上都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来大力发展基础设施。

  现在中国经济总量发展很快,对交通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坦率来讲,这些年高速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对整个经济的支撑起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中国城镇化的进度明显加快,超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发展都十分迅猛。

  还有,中国个人车辆增长特别迅猛,现在这点儿基础设施,对未来个人的出行都满足不了。此外,中国的货运、客运也呈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所以,关于基础设施领域的成长性,我觉得不应该有太大的担忧。

  宋立新:如果基础设施投资的热潮不会马上退,那是不是意味着你们的盈利空间仍然能够保持呢?

  宋志平:多搞一点基础建设,城镇化再加速一点,我们做建材的会非常高兴。我担心的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结构调整不到位,比如说水泥等行业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过剩产能。中国建材这几年基本上没有新建一座加工厂,都是在重组。

  今年整个钢铁行业普遍亏损,水泥情况也不好,但是中国建材今年还能挣100亿元的利润,那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结构调整。所以,要想发展一个行业,我们企业不是要推动着政府再去加快速度,而是要去适应这个新的中速增长,调整我们自己。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7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