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军:笔墨丹青,俯首躬身

2013-05-14 283 0
核心提示:也许有一天,建筑不需要窗户了,因为有一种材料,即能用作窗户,又能用作墙,那一天,就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建筑的理解。有些想法似乎是三岁小孩的幻想,但人类需要敢想的精神,受制于约束,将很难有所突破。

  赖军说:“你知道吗?据说日本要在地球和月球之间建一座电梯。这是多么大胆的一个想法啊!”

  “小草发芽”

  大学毕业没多久,在北京的一个工业设计院工作的赖军不要工作了,跑到了深圳,当时的深圳正处在一个建设的高潮期。“就是不想做厂房的设计,兴趣还是在民用的建筑设计上。深圳的体制比较活,想去那里看看。”

  宏观调控的1994年,在深圳待了3年的赖军又想去美国读书,美国大使馆给他的答案是拒签,而且是两次,“转而一想,那还是老老实实在国内发展吧。”当时北京的建筑设计市场还是被国家体制内的大型设计院掌控着,少许的民营小事务所在这种强大势力的压迫下默默地“小草发芽”。

  1995年,赖军的设计事务所成立了,取名墨臣。“当时想了好多名字,最后还是觉得这个名字特别,墨——笔墨丹青,比喻的就是设计这份职业,臣——俯首躬身,说的是虔敬执著的心态。”赖军之所以想成立一个私营的设计事务所,原因还是想自己决策一些事情,特别是在设计理念上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事情远非这么简单,墨臣成立后几乎没有什么业务,有一年多的时间,赖军和他的同事在为别的设计单位做“枪手”,经济上基本上靠借。“注册资金10万,两台电脑就值6万,一个手机就8000……10万块钱没多久就花光了。”事务所交不起房租,赖军只好把家里的钱往外倒腾,拆东墙补西墙。

  现在的赖军是有名的建筑师,还是室内设计师,但那个时候对室内设计他还没有概念,也是为了生计,事务所做了一些装修的活,“人家怎么说,我们怎么做,纯属低端的劳务性质。”后来,成名后的赖军最有影响的一个室内设计作品就是墨臣新办公楼的内部设计,这个作品在业内轰动一时,引来不少慕名参观者。

  那个时候,在建筑设计方面甲方还只认大型设计院,对墨臣这样的小私营设计事务所来说,“冬天来了,但春天还是很遥远”。赖军觉得墨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用武之地,于是1998年,墨臣加入了有设计甲级资质的华特股份有限公司。那时,赖军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

  进华特与出华特

  墨臣加盟华特后,称华特七部,再次招兵买马。“墨臣的发展在我看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依托华特,我们做了几个关键的项目,这些项目使得墨臣崭露头角。”赖军清楚地记得独立承担的第一个项目——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改造。

  “当时这个项目是个重点工程,说是重点工程,实质上就是站前广场的一个环境改造。”这个项目没有建筑设计,只需要在广场铺地砖和做广场绿化,设计院都不愿意做这么小的活。“华特征求我们的意见,问愿不愿干,我说‘挺好啊!’就做了。”这是赖军和同事真真正正从图纸设计到施工图落成的一个完整的项目,费用很少,但这个项目的确成了墨臣扭转被动局面的开端。

  “我们在地下做了一个暗喷泉,不影响交通,这在当时不多见。政府领导对这样处理也很满意。”那个项目后,北京市东城区政府把墨臣纳入了合作对象之列。后来,墨臣介入了王府井改造项目,大大提升了墨臣在业界的影响力。陆续介入东城区的其他项目使得墨臣名利双收。

  和开发商合作是墨臣名声鹊起的又一个推手。亦庄的星岛嘉园当年相当火爆,墨臣中标了一期楼盘后,相继和开发商合作了三期。自此在商住楼方面,墨臣赢得了设计界的半壁江山。

  1999年算是墨臣的一个丰收之年,进入稳步发展时期。从一所小的会所项目做起,墨臣和地产巨擘万科有了合作,中标的项目越来越大,后来发展到万科的北京项目都是墨臣在做。住宅项目在墨臣的项目中占据了很大部分份额,这似乎成了赖军他们业务的标签,比如和金地、万通等公司的合作,“我们和万科合作将近10年了,这两年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战略合作的高度。”

  2002年,赖军带领墨臣“出了埃及”,彻底离开了华特。就在这一年,墨臣事务所拿到了自己的甲级资质。

  墨臣再起

  赖军说离开华特是想树立自己的品牌。2002年是墨臣标志性的一年,墨臣重新亮相,要做想做的事情了。

  2006年,墨臣涉足了代表建筑设计综合实力的公共建筑项目,“对设计师来说,更喜欢做有挑战性的项目。我们有意识地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有所斩获。”

  新史家小学对墨臣的设计能力提出了挑战,这是墨臣逐渐进入公共建筑设计领域内遭遇的新考验。这是个有名的小学,要求建设出来的是一个规模大、设施先进的学校,要有专业的篮球馆、游泳馆,配备有高于最高标准的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要建成全国一流的小学校。

  但摆在墨臣面前的现实是场地有限。


学校新址选在了一个十分狭长的地段,赖军他们拿到那个地形图后“就犯了难”:非常不利于建设成一所学校,如果建了足够面积的校舍,操场就无法放置,可操场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地方。“而且周边都是成熟的社区,但凡在这里盖房子务必要考虑对周边房屋的日照遮挡问题。”当时,赖军他们画来画去,感觉山穷水尽了,“几经反复,也没有别的地方能够盖3万平方米的小学”。上方的批示是:开动脑筋,用设计来解决问题。

  用赖军的话讲,他们被“逼”得没有办法了,采取倒推方法计算如何合理、科学地把学校盖起来,最终想出的办法是把一部分功能放入地下,并且做了一个下沉广场,以解决地下室采光、通风问题;操场的下方集中置入了占地面积大的篮球馆和游泳馆,“也不可能在操场上凿窗,就巧妙地在看台侧面开设了大型的采光窗,地下感觉弱化。”

  “我们在这个项目中运用了一些新概念、新理念,让孩子们从小自然而然地就有生态、环保的观念。我们在室内引入水,种了植物,这都不是布景,都是活的、动态的,就是希望自然的理念进入孩子的心中,保护环境,重视环境。”

  墨臣在这个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也是用心良苦,建筑、景观、室内设计均为墨臣所做,在限制中发挥了自己的水平,解决了没有先例的技术难题。该项目获得了首都设计汇报展公共建筑优秀项目奖,并被收入了《2004年中国建筑年鉴》。

  2006年新史家小学投入使用,社会反响很好。

\

\

\

\

\ 
幻想“空腔宅”


  在巴西圣保罗双年展上,墨臣参展了一个名为“空腔宅”的作品,目的是要介绍建筑师对建筑的一种理解。“‘空腔宅’想表达的含义是希望面对自然的变化、生活的变化,建筑有一个应对。房子不是单纯的六面体,它应该向自然界学习。”赖军说,“自然界生物的腔体,其实都是一个生存的空间。建筑有点像植物,植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建筑,硬的地方就是墙体,那么空间就有好多种可能性。”

  赖军认为建筑不一定就是四四方方的,空间的发展会越来越复杂,从建筑的发展来看,更像植物。植物不是特别敏感,也没有太直接的反应,和建筑很像。建筑能够生长,就如同小树长成大树,它不可能快速反应,但建筑会不会变化呢?

  对此,赖军提出的想法是:建筑其实是完整的空腔,腔体内可以流动、变化,比如从外表看是一个四方体,但内部空间可以因需要而变动,相应的墙和地,以及家具都是可变化的。

  这种“空腔宅”很有可能随着未来材料的发展而成真。

  “比如地面可以是用能随意变化的材质做成,当我想坐下来的时候,那么用手一拽,就会有一个类似椅子的东西出来;如果我不需要它了,那么再把它按回地面。墙壁同样是,凹凸能够随人的意愿。这种建筑可以随时满足人的需求,而不需要物件的支持。近些年,建筑材料发展得很快,有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材料在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现在已经有了透光的混凝土,有可能做结构构件的玻璃,能当柱子用……也许过个二三十年这些材料都普及了。

  也许有一天,建筑不需要窗户了,因为有一种材料,即能用作窗户,又能用作墙,那一天,就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建筑的理解。有些想法似乎是三岁小孩的幻想,但人类需要敢想的精神,受制于约束,将很难有所突破。”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7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