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维彬:热血激情在执著中释放

2013-09-23 219 0
核心提示:   记全国劳动模范、广州地铁总公司副总经理竺维彬   一滴水仰仰头就是一片蓝色的大海,一粒沙抖抖翅膀就是一片金色的大地

   \

   ——记全国劳动模范、广州地铁总公司副总经理竺维彬

  一滴水仰仰头就是一片蓝色的大海,一粒沙抖抖翅膀就是一片金色的大地,一片叶敞开胸怀就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而一个人如果心里始终装着事业、责任和奉献,心中时刻充满爱,那他就是一抹阳光。虽然他没有大海的浩瀚、大地的深遂,也没有绿洲的无垠,但他却心无旁骛,孜孜不倦,风雨兼程。“无欲求荣、学以求智、企图福民、勤以积德。”在危机四伏的地层深处,他用人生中最宝贵的15年光阴,坚守着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与热爱,写意出生命中最为华美的乐章。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广州地铁总公司副总经理竺维彬。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源于水而寒于水。在世界各国发展了将近140年的盾构技术,在中国,在广州,以竺维彬为代表的广州地铁人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把它催化成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创新。大家群策群力,先后攻克了江底塌方、江底维修刀盘等数十项重大技术难题。

  三十而立。1995年,刚过而立之年的竺维彬从原煤炭部广东煤田地质局调入广州地铁总公司。竺维彬是农民的儿子,自小在浙江农村长大。年少时,上山砍过柴,下地干过活,当过养路工。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他20岁考入大学,1989年从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后,他一直在野外从事煤炭勘探和科研工作,足迹踏遍了广东和海南两省的所有煤田和矿山,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科研攻关项目。

  广州地铁建设初期,条件非常艰苦,有地铁建设经验的专业人才屈指可数,尤其在盾构施工方面。虽然是地质方面的专家,但竺维彬以前却从未接触过地铁工程。对他而言,地铁工程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从资料上了解到,作为地铁施工最为先进的盾构法,要比常规的暗挖方法快8倍~10倍,施工的风险较低。除了对现场工作人员生命安全有很好的保障外,只要控制得当,盾构施工几乎对地面没有什么影响,特别适合在房屋密集和人口稠密的闹市区施工。

  科技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想由外行成为内行,就得下苦工夫。在公司的支持下,竺维彬远赴法国系统学习盾构施工技术,并完成了几十万字的论文。回国后,他主动请缨,长驻工地,与当时的广州地铁工程处18位同志一起,全都下到盾构施工一线跟师学艺。然而在合作之初,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技术的传授上,尤其是一些核心技术,外方始终不愿传授。

  俗话说,心诚则灵,金石为开。对于外方的态度,竺维彬没有气馁,他始终以虚心务实的态度,与外方专家多接触、多交流,虚心请教,诚心感化了他们。在此基础上,他偷师学艺,只要有外方专家在场,他就寸步不离。对于一些先进工法,能心记的就心记,不能心记的就笔录。从工地一回来,他立即进行整理,与同事互相讨论交流技术方面的心得,力求共同消化吸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虚心好学,竺维彬在对盾构技术的掌控上进步很快。两年之后,随着日本青木公司3台巨大的盾构机从广州公园前站和烈士陵园站顺利破洞,竺维彬和工程处10多位同志脱颖而出,个个成为盾构施工技术方面的行家里手。也正是由于竺维彬他们对盾构施工核心技术的掌控,从广州地铁2号线开始,广州在地铁建设上不但消化和吸收了国际城市轨道建设最前沿的施工技术,而且不断超越自我,在国内地铁工程建设领域实现了新的跨越。

  有了金刚钻才能揽瓷器活儿。也正是由于竺维彬他们对盾构施工核心技术的掌控,在广州地铁2号线盾构过江和地铁3号线15台盾构机大干珠江的风云大会战中,竺维彬等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如期完成了任务。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许多优化方案,他们成功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难题。如地铁2号线海珠广场站优化方案,仅围护结构一项就节约资金360多万元。在利用改造后的旧盾构穿越国内第一条超薄上覆风化岩层(最薄处只有2米)的过江隧道时,由竺维彬等提出的洗砂理念、改善注浆工艺等建议,在盾构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确保了盾构机安全过江。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8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