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更需要在阳光下晒晒

2019-07-23 798 0
核心提示:  7月4日,由中铁十九局承建的青岛地铁1号线胜利桥站施工围挡处发生塌陷,造成一名施工人员死亡,让青岛地铁工程建设再次站上舆

  7月4日,由中铁十九局承建的青岛地铁1号线胜利桥站施工围挡处发生塌陷,造成一名施工人员死亡,让青岛地铁工程建设再次站上舆论风口浪尖。就在5月27日,由中铁二十局施工的青岛地铁4号线沙子口静沙区间施工段坍塌,5名被困工人全部遇难。

  在短短的不到40天的时间内,青岛地铁工程接连发生两起事故,的确令人痛心。而据媒体梳理,从2017年6月至今,青岛地铁已出现多次事故,造成多人伤亡。

  这些频发的安全事故,绝不可能只是巧合。人们不禁为青岛地铁整体安全质量问题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讽刺的是,前不久,发生塌陷事故的1号线曾被外部电力配套工程施工方自曝家丑,工程的钢筋间距、锚固和混凝土垫层存在质量问题,有重大安全隐患。青岛地铁也在随后的调查通报中承认,工程存在钢筋布设疏密不均、混凝土垫层厚薄不均的问题。项目总承包方“中国葛洲坝集团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则发布公告,表示子企业“葛洲坝电力公司”不存在违法分包问题,但作为总承包方“存在项目管理不善问题”。

  双方回应各执一词,举报人质疑回应“避重就轻”……以此来看,对于这起最新事故的发生,“施工质量”恐怕还真脱不了干系。

  根据著名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有关部门需要深深反思,为何没有发现“轻微事故”和“未遂先兆”?一次次的事故缘何没敲响安全的警钟?

  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中标,中介接手层层转包赚差价,施工方压低成本赶工期……参与工程的各方在共同的利益链条上环环相扣、利益均沾,已成为一些城市中公共工程建设领域毋庸言明的事实。这一潜规则是否是造成青岛地铁悲剧的祸根,还需通过深入调查来给出答案。

  作为沿海城市,受海水影响,土、砂、石、岩等构成了青岛复杂而不均匀的地质条件,地下施工风险高。作为攸关公众利益与安全的民生工程,风险愈高,应对之策理应更万全。在勘察、设计、监理、防护等环节,更应上紧安全的发条。

  地铁决不能成为埋人的陷阱。这其中,到底还有多少安全隐患,都需要一一排查清楚。地下工程,更需要阳光建设,正如有评论所称,工程中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停工整顿后为何仍然发生事故?投资、施工、监理、勘察设计各方企业主体责任如何落实,安全生产如何监管?这些都需要在阳光下晒晒,给公众一个细节清楚的交代。

  笔者注意到,这起最新的事故发生后,青岛地铁再次宣布在建线路全面停工整顿,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一场地毯式的拉网排查。消除隐患须严细缜密。应该引起警醒的是,有关部门决不能让“治病救人”的停工整顿沦为摆设。

  目前,青岛已成立调查组,聘请国内权威专家调查,相信真相会水落而出。如果存在违法违规、失职渎职等情况,必须严格追责问责,这样才能堵住安全漏洞,让类似悲剧不再上演。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11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