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地下“考古”上海老城区

2020-05-23 322 0
核心提示:  预计5月25日就能完成最后一块顶板浇筑了,铜川路站主体结构可以按期顺利完工。看着最新的施工进度表,一公局集团隧道局盾构公

   “预计5月25日就能完成最后一块顶板浇筑了,铜川路站主体结构可以按期顺利完工。”看着最新的施工进度表,一公局集团隧道局盾构公司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土建24标项目经理谷雨悬在心头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马上面临的就是最后一期管线迁改和道路恢复工作。“挺过了21个月的管线迁改施工,现在回头看,不容易啊!”谷雨感慨道。
  铜川路站位于上海老城区。基于发展需要,多年来老城区公共交通历经拓宽修补、管线改迁,如今这里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市政管线,且多为主管线,误动一处就有可能造成极大影响,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由于管线多,年代久远,管线施工图又多为手绘图纸,区分极其困难,加上地下不确定因素制约大,项目管线迁改无法使用机械作业,施工难度极大。刚接触项目时,项目总工滕国倍感压力。
  为保证施工安全,项目部只能采用“考古式”的人工挖掘法。这是一项极需要耐心的工作。一把锹、一把镐,每个人都在限定的区域里挖沟槽,刨土、铲土,一干就是一整天。由于很多管线“来历不明”,每一根都像“老古董”。而且上海地层的含水量丰富,一般沟槽挖到1米深的时候,地下水就慢慢冒上来了。除了铲土,还需要不断地降水。加上泥浆遮挡视线,建设者们常常需要双手在泥坑中摸索、确认,再进行人工铲土,整个过程高度紧张,丝毫不能懈怠。
  说起最难忘的1根管线,滕国立刻想起了那根“巨无霸”燃气管道。这根埋深达5米、直径1米、长度195米的铁质管道,南北贯穿了整个车站,是上海市北部燃气的主干线。5米相当于一个房建地下室基坑的深度,在任何一个地方开挖一个宽1.5米、深5米的沟槽都是极其危险的,何况是在上海这样的富水软土地质上,施工风险可想而知。再三研究后,项目部决定将沟槽加宽至4米,在沟槽边缘加设9米长的钢板桩地下连续墙进行土体围护,“这样可以将管线挖出后,再进行切割吊出。”滕国解释道。
  就在所有设备进场就绪后,燃气公司突然打来的一个电话,打乱了所有安排。原来,燃气公司在更改管路时发现,这根废弃燃气管里还含有残留燃气,且目前无法确定其浓度。
  残留燃气?这意味着原有的高温氧气切割方案无法继续使用,所有的设备只能原地待命。项目部立刻与燃气公司进行沟通,拟定采用机械挖掘加人工铲挖相结合的方法应对突发状况,即先采用机械挖掘,到达一定深度时,改换人工铲挖,直至管道全部裸露后,再利用纤维绳锯切割。切割过程中不断冲水冷却,防止摩擦引爆管内气体。考虑到机械开挖时机械与铁质管道碰撞也可能产生火花,挖掘机司机和现场指挥员需要配合密切,不断调整机械落地位置,最大程度减少火花产生的可能性。
  随着燃气管道被切开,空气中弥漫的刺鼻味道越来越浓,大伙儿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切割人员不断用仪表探测气体浓度,当看到测量结果显示出的气体密度达不到燃烧条件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在项目部全体员工的通力协作下,最终铜川路站地下管线以“零失误”的成绩,顺利完成全部迁改。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17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