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尖兵绘就上海城市“脉搏”

2020-05-23 365 0
核心提示:  编者按:上海,中国境内第3个开通运营地铁的城市,拥有非常密集的地铁网络布局,城轨运营里程世界第一,是业内公认的城轨建设

  编者按:上海,中国境内第3个开通运营地铁的城市,拥有非常密集的地铁网络布局,城轨运营里程世界第一,是业内公认的城轨建设“大蛋糕”。在轨道交通建设大军中,一公局集团隧道局盾构公司以“新人”姿态勇闯申城,十余年来稳扎稳打,从上海地铁2号线起步,陆续参与11号线、12号线、13号线、14号线、15号线建设,以实力、勇气、自信站稳上海地铁市场并辐射全国,持续打造中交轨道盾构尖兵。
  截至2019年9月,我国累计有39个城市建成投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6333.3公里。其中,上海以705公里的城轨运营里程,占据世界第一。   
  在风起云涌的轨道交通建设大军中,一公局集团隧道局盾构公司(以下简称“盾构公司”)以“新人”姿态勇闯申城。“虽然我们不是最早进入上海市场的,但是我们稳扎稳打,从上海地铁2号线起步,滚动发展到参与地铁11号线、12号线、13号线、14号线、15号线建设,我们以优质工程树立了企业形象,赢得了业主赞许,也站稳了上海市场。”盾构公司党委书记张洪锋如是说,“实力、勇气、自信,是盾构公司10多年在上海城轨市场发展的秘诀。”   
  进入上海靠实力赢认可   
  1993年5月,上海第一条地铁线路——上海地铁1号线正式运营,上海成为中国境内继北京、天津之后的第3个开通运营地铁的城市。随后,上海地铁飞速发展,其建设规模、速度迅速攀升至国内前列。上海市场也成为众多城轨建设企业瞄准的“大蛋糕”。   
  2007年4月,一公局集团成功中标上海地铁2号线东延伸段项目,首次在高手如云的上海开启精彩“首秀”。作为“新人”,一公局集团项目部从未怯场,建设者以过硬的实力,攻坚克难,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还一次性高分通过上海市文明工地评选。首战告捷为一公局集团拓展上海地铁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不久后又相继中标上海地铁11号线和12号线项目。   
  2009年9月,为顺应市场需要,打造中交集团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专业化竞争优势,以上海地铁11号线、12号线两个项目为基础,一公局集团隧道局盾构公司应运而生。   
  “手上有粮,心中不慌,那时候我们埋头耕耘,就想在上海闯出一片天地。”回忆那段时光,时任上海地铁12号线项目经理的张洪锋感触颇深。为了在上海打响中交集团的地铁品牌,项目部坚持“两步走”战略,一方面在队伍管理、环境优化建设、降本增效等方面狠下功夫,尤其注重技术革新。盾构公司相继攻下了盾构推进与纠偏控制、管片拼装质量控制、新型单液浆质量控制、土压平衡盾构穿越桩基质量控制、盾构穿越浅覆土段推进及盾构机拆装、调试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   
  另一方面,项目非常重视培养与业主监理、政府、社区及项目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为积极获得当地各方的理解和支持,项目部不仅主动邀请社区居民到工地参观,还经常组织建设者们走进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社区共建共享方式,为项目赢得了牢固的群众基础,也让项目部与地方的协调工作变得愈发通畅。   
  双管齐下,成绩显著。2010年、2011年,上海地铁11号线、12号线两个项目部连续两年双双获得“上海市重大工程文明示范工地”“上海市优质结构奖”“上海市文明施工优胜工地”“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优秀集体”等荣誉。不仅如此,盾构公司参与建设的上海地铁12号线还为中交集团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内,首次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多项荣誉加持,“中交轨道”名片开始在上海地铁市场崭露锋芒。随后的几年,一公局集团又陆续拿下上海地铁13号线、14号线、15号线等工程,切实做到了“进入上海、站稳上海”的发展初衷。   
  站稳上海勇挑战赢胜利   
  张洪锋说:“从进入上海市场开始,施工就没有‘容易’二字。要想站稳上海,必须敢于挑战。”   
  上海大部分地质属于淤泥质黏土,形似“豆腐”一般柔软的土质极大增加了车站地基开挖的难度,管涌、基底隆起等灾害多发。此外,上海地下含水量丰富,承压水头高,车站深基坑施工风险大。   
  令人头疼的是,一公局集团承建的地铁11号线、12号线、13号线、14号线车站均处于此类地段。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建设团队加强对推进及穿越区段的管理,通过地质补勘、严选方案等措施,因地制宜地进行处理。在每个车站项目施工前,建设团队都会进行现场抽水试验,不断调整施工方案,借助深井点降水法、设置大口径井点降水等方式,有效防止了因漏水渗泥现象造成的事故发生。   
  挑战不仅于此。2016年地铁13号线三期施工中,由盾构公司承建的华夏中路站至中科路站区间需要3次“穿越”运营中的磁悬浮。这是当时全球首个“穿越”运营中磁悬浮的施工项目,“要保证地铁隧道‘贴身’穿越磁悬浮桩基,掘进过程中土体的隆沉值不能超过2毫米,相当于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一旦超过此警报值,将对磁悬浮桩基和其上方的磁浮轨道产生高程变化,后果不堪设想。”张洪锋说,“当时压力大极了。”   
  世界首例意味着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为了顺利渡过这一难关,建设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项目参数,听取专家组的建议,甚至推翻设计方的建模演算,在100米试验推进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施工方案。质疑声四面八方涌来,建设团队顶着压力,挑战难题。“1.46毫米!沉降值控制在了1.46毫米!我们成功了!”第一次穿越,墩柱沉降读数定格在1.46毫米,这意味着团队顶住了“2毫米”的上限要求,顺利完成了“穿越”。看着读数器上的数字,张洪锋紧攥的拳头慢慢松开,心中满是欣喜。   
  2017年7月24日,建设团队迎来隧道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穿越施工考验。由于出场线区间地处中环高架、磁悬浮线路交叉点的中心地带,为更好地让13号线正线区间与川杨河停车场进行衔接,线路设计了250米小转弯半径进行穿越。这一次,盾构机距离磁悬浮桩基最近处仅1.49米,“穿越”难度直线升级。   
  前两次的施工经验给了建设团队十足信心,“这一次我们要更加谨慎!”“穿越”施工开启前,张洪锋反复叮嘱。考虑到施工需求,技术团队调用了一台性能最为熟悉的盾构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建设团队努力下,盾构机顺利完成250米小转弯半径曲线段及高速运营磁悬浮桩基段的“穿越”任务,且穿越过后,磁悬浮墩柱沉降依然稳控在2毫米以内,同时完成了长达463米的曲线段掘进,创下了全国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掘进距离最长的小半径曲线段纪录。“啃下了最硬的骨头,也赢来了业界的认可掌声。”张洪锋骄傲地说道,这次施工在一定程度上为上海市乃至全国轨道交通建设行业在小转弯半径盾构掘进领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走出上海以自信赢未来   
  如今,在申城的地下,由盾构公司参建的2号线、11号线、12号线、13号线早已通车运营。上海地铁14号线铜川站主体最后一个基坑3区开挖条件验收顺利完成。今年5月18日,喜讯传来——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对2019年度参与上海轨道交通建设的101家施工单位进行工程质量安全信用评价,上海地铁14号线铜川站位居第三,这意味着盾构公司的工程品质得到行业认可。   
  谈及接下来在上海的发展,张洪锋自信满满,根据《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8—2023)》,到2023年,上海将拥有包括地铁、市域铁路、机场快线、磁浮线等形式的线路27条,总长约1154公里。“我们正在密切跟踪一些新项目的进展,期待能够参与其中,为上海城市发展贡献更多更大的中交力量。”   
  “目前,上海已成为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市场,它的滚动发展对我们开发其他市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张洪锋说。凭借着在上海市场的良好声誉,盾构公司先后进入了北京、南京、南昌、南宁、福州、贵阳、兰州、乌鲁木齐、哈尔滨等10余个城市,一公局集团也成功步入全国27个城市的城轨市场,承建城轨项目多达100余个。强劲的市场发展势头伴随着施工设备的不断升级。如今,一公局集团拥有盾构机50台(套),无论“施软”、还是“碰硬”,无论是穿江过河,还是跨越既有交通线路,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核心技术均为中交集团盾构施工夯实了技术基础。   
  2018年8月,一公局集团重组成立,盾构公司也与隧道局原盾构设备租赁中心合并。“这次重组,让我们完善了盾构施工和设备租赁这条产业链,也为我们持续打造中交轨道盾构尖兵、中交大直径盾构先锋队这两大品牌增添了底气。”张洪锋如是说。   
  多措并举,提升内力;十年历练,铸就品牌。从最开始的“新人”姿态,到如今行业内的“老师傅”,盾构公司以它的自信和冲劲,不断描绘着城市的“脉搏”,在中国城轨市场亮出了“中交名片”。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24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