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7月10日宣布,正式启动实施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三期工程建设(2011—2020年)。到2020年,国家将投资2128.7亿元,完成造林216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平均提升4.1%以上。
生态形势仍不容乐观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开启了我国针对“江、河、山、原”等特定地域的生态治理模式探索。
2001—2010年,“长、珠、太、平”四项工程二期建设顺利完成。国家和地方总计投资1098.5亿元,完成造林1174.2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分别增加了4.7、12.2、7.7和1.3个百分点。长防工程区土壤侵蚀量每年减少2.3亿吨,洪涝灾害明显减轻;珠江流域的东江、西江、北江中上游水质持续保持在二类以上,重点水库水质保持在一类以上,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太行山区绿化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逐年缩小;平原农区的风沙、霜冻和干热风灾害持续下降,为我国粮食“九连增”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虽然二期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国长江、珠江流域,平原地区和太行山区的生态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工程区尚有1573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亟待造林绿化。长江、珠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没有得到完全遏制,生态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太行山区的宜林地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绿化难度越来越大。平原地区农田林网体系不健全,防护功能满足不了农业生产发展要求。
三期工程针对性治理
张永利介绍,三期工程将以长江、珠江流域江河湖泊沿岸,平原地区重点粮食主产区和太行山水源涵养区的生态防护为重点,工程范围覆盖全国1959个县,工程区划分为34个治理区,分别明确了更有针对性的主攻方向和采取更强有力的治理措施。其中,长防工程分16个治理区,重点是洞庭湖、鄱阳湖和丹江口水库,即“两湖一库”防护林、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林和江河源头的水源涵养林建设。珠防工程分为5大治理区,重点是南北盘江、东北江、左右江、红水河以及珠江中下游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太行山绿化工程分7个大区,建设重点是桑干河、大清河、滹沱河、滏阳河、章河、卫河、沁河等7条河流流域的53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区)。平原绿化工程分6大片区,明确将404个产粮大县列为建设重点,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期工程投入增加近4倍
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司长王祝雄介绍,三期工程规划总投资达2128.7亿元,比二期规划投入476.7亿元增加1652亿元,增幅近4倍。其中,人工造林平均每亩投入700元左右,比二期平均增加2.5倍。加上社会各界的投资投劳,三期工程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针对一期和二期工程建设出现的低效防护林问题,三期工程安排了1069.9万公顷的低效林改造任务,比二期工程增加295.86万公顷。
“经过多年建设,条件较好的区域基本实现了绿化,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加强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必须把依靠科技进步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 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刘道平处长介绍,三期工程要狠抓重点难点技术研究,抓紧开展抗旱涝、盐碱等抗逆性植物材料新品种培育、困难立地造林、低质低效林改造、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攻关,尽快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