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让世界重新审视制造业

2013-11-13 466 0
核心提示:2013年,是德国制造这个名词诞生的第126个年头。有零有整,却意义非凡。 21世纪遭遇重创的全球经济仍在低谷徘徊,从美日到金

 

 2013年,是“德国制造”这个名词诞生的第126个年头。有零有整,却意义非凡。

  21世纪遭遇重创的全球经济仍在低谷徘徊,从美日到金砖,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幸免——除了德国。此番全面而连续的不景气,反倒映衬出德国制造的强大与坚实,它甚至得以为制造业正名——曾经一些研究认为,全球化浪潮下,未来是属于高科技和服务业的。但秉承以精密制造为核心的德国,却促使全世界开始重新反思过往“去制造化”的弊端,并直接引发了制造业在全球的激情重燃。

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如果“德国制造”是一个人,它在这百余年中演绎的其实是一个相当励志的故事。这一如今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原本作为“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标签而诞生。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德国制造”被评为“价廉质低”的代表。如今,天壤之别。

 奋起当然并非朝夕之功。如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创始人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所总结的,德国制造演绎的成功学与德国的社会政治体系、健全的产业政策息息相关。但从微观层面看,德国制造对专注的秉承,根植思维深层的客户导向及严谨,对创新的追求,以及携手员工奉行长期发展的价值观,无疑都是推动德国制造逐步走上“奇迹”第N季的阶梯。

 将视线转回国内,中国制造产业升级及转型的压力日益增长。当德国制造以高端形象笑傲全球时,中国制造却仍在背负低价低质之恶名艰难前行——犹如德国制造在100多年前那样。

 成功不可复制。变幻多端的全球化浪潮中,德国制造也在锻炼灵活性,譬如尝试避免“技术过剩”,更多考虑产品的性价比。但不可否认,转型的关键期里,通过对德国制造“成功学”的剖析,仍将为中国制造带来某种裨益。起步同样低,德国制造能实现飞跃,中国制造为何不可以?

 就在本期报道筹划之际——“正在成长的‘中国制造’与成熟可靠的‘德国制造’有机结合,完全可以实现‘珠联璧合’,还可以携手开拓第三方市场。”2013年5月27日,总理李克强在中德工商界午宴演讲中,如是说。

“正在成长的‘中国制造’与成熟可靠的‘德国制造’”,李克强总理的话充分说明了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尚存在的差距,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制造需要向德国制造汲取营养。

德国对制造业的坚守,换来的是危机中的一枝独秀和全球羡慕的目光。

 但其高端制造的形象和坚如磐石的实力,显然不是仅仅靠坚守就能实现的。

 毫无疑问,制造业正在激情重燃。

 放眼全球,从美国到英国,从印度到中国……制造业都在享受非同以往的礼遇。美国忙着将之前外包出去的制造型企业搬回本土,英国着手于利用创新和设计能力在全球制造产业链中占取有利地位,中国“十二五”规划瞄准高科技工业领域,就连原本希望直接进入服务型经济社会的印度,也制定了全国制造业发展规划。有谁还会再发出“让笨重的机器靠边站”这样的论调?有谁还会认为工厂是另一个时代的遗骸?

 因为一度抱着掘金般的狂热将金融和服务业与未来画上等号,几乎全球都在重新反思过去施行“去制造化”的弊端,重新审视制造业。

 而德国无需这样做。

  “1990年代,德国还被当成充斥着各种欧洲问题的典型而受到人们的嘲笑。”美国ARC顾问集团高级咨询师托马斯·门泽说。而今天,德国正以“为传统制造业正名”的姿态屹立。

        ——2011年,当欧洲各国仍深陷危机泥沼时,德国率先恢复景气,GDP增速逆势上扬3%,同期美国的这一数字为1.7%,日本则为-0.7%。虽然在2012年前后也曾受经济大势拖累短暂低迷,但就在2013年9月2日,据市场调查机构Markit公布的调查显示:在国内外的强劲需求拉动下,8月,德国制造业PMI终值为51.8,达2011年7月以来最高,这暗示着制造业将提振德国三季度经济增长。(编者注:PMI即采购经理指数,是监测经济运行的及时、可靠的先行指标。其荣枯分水线为50。)

 这一世界经济偶像,让德国制造大放异彩,再次展现出其巨大潜力与魅力。 

责任编辑:吴越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9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