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国重器》中国装备制造一直在赶超

2013-11-20 250 0
核心提示:《大国重器》六集纪录片分别按照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的主题来呈现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历程,那么,现在慧聪工程机械网编辑特意按照相反的顺序来进一步和大家探讨这部纪录片的精华所在,并对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得失做出独特的评判。

   2013年11月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工业报社联袂推出的、中国第一部宣传装备制造业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于央视财经频道正式播出,并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纪录片《大国重器》通过我国十八个装备制造领军企业的创新发展故事,生动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奋图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艰辛历程,展示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十年来的创新成就。诚如纪录片所要阐述的深刻含义是,工业是国之基础,装备制造可谓国之脊梁,只有工业装备强,才会有国家真正的强盛。该记录片最吸引人之处,在于让那些长期为国家工业建设发展默默奉献、勤奋实干的企业群体从幕后走进了公众视野,这些基层的从业者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和最广泛的赞誉。纪录片中倡导的创新实干精神、担当拼搏精神和攻坚克难精神,体现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价值观,传递的“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正能量信号和时代强音,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和环境下,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纪录片既是一部反应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纪实片,也是一部提振国人精神和信心、凝聚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爱国教育片。

    《大国重器》六集纪录片分别按照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的主题来呈现我国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历程,那么,现在慧聪工程机械网编辑特意按照相反的顺序来进一步和大家探讨这部纪录片的精华所在,并对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得失做出独特的评判。

    【中国,遥望那些制造强国】

    曾几何时,我们中国闭关锁国,这也切断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中国内部的生产力得不到外界的刺激始终无法大幅度提升;

    曾几何时,我们中国陷入苦战,这也搅扰了中国建设自己家园的步伐。近代的百年屈辱是中华民族争取自己生存权的斗争,但我们又跟飞速发展的世界进一步脱节;

    曾几何时,我们中国决心开始发展,但我们发现自己已经被世界发达国家甩至身后近一百年的时间,而且国外对于核心技术的封锁,真的让我们无可奈何。 中国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真正起点是上个世界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那个时候世界装备制造的格局是,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瑞典、日本等都是装制造业的强国,而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百业待兴。在《大国重器》纪录片中,很多中国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在回忆当初购买外国技术时都有一段屈辱经历,中国企业更是成为频频挨宰的羔羊,真可谓苦不堪言。

    拿工程机械行业来讲,进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中国工程机械虽然已经发展了十多个年头,但是和国际工程机械巨头相比,我们的无论是产品或是技术都还有很大差距。在《大国重器》纪录片中,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先生回忆起了当年的一幕,他讲在九十年代中期,徐工集团远赴德国,首次参加慕尼黑工程机械宝马展,当时只有一个普通的展位,没有产品实物参展,在展位上只悬挂了一些产品的资料图片。他说当时很多国外企业都看不起中国企业,所以当时他就在自己的心底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让工程机械行业的巅峰有中国的位置,于是这才有徐工人后来的赶超,进而形成中国工程机械的领军企业——徐工集团。 同样在《大国重器》纪录片中还讲了另一个故事,那是沈鼓集团为中国石化设计的压缩机项目,最后当这个项目的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整个项目圆满完成的时候,中国石化的相关领导对沈鼓集团的领导动情地讲,如果不是你们沈鼓集团生产出这样完美产品,很有可能中石化现在还是要挨外商的随意宰割。像这样的例子,在这部纪录片中比比皆是。的确,中国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工业基础落后于国外,但是中国的装备制造人从来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我们要赶超,我们也必须赶超,因为只有工业强,国家才能强盛。【市场倒逼 技术创新智能转型】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想引入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那就是中国的海尔集团的故事。张瑞敏先生通过引入了德国利勃海尔的相关技术,使得海尔冰箱产品的品质提升一个档期,让这样一个濒临倒闭的厂子起死回生,最后发展看成为中国的知名企业。

    这个故事在中国很经典,而且张瑞敏先生用锤子砸品质不过关的冰箱产品的事例更是在行业内家喻户晓。那么为什么要引入国外的技术呢?就在于我国逐步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的时候,产品品质低下、科技含量不足,自然销量就无法保证,企业当然也无法存活。由此可以看出,市场在整个装备制造行业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市场自由选择、市场的优胜劣汰,看上去有些残忍,但它的的确确正在倒逼中国的装备制造企业进入关键的转型升级阶段。

    在《大国重器》纪录片中,里面很多企业都是通过并购海外企业,让自己的技术在融入了更先进的科技因素后,企业的整体面貌重新焕发了光彩。工程机械作为装备制造行业的一个分支领域,这里的企业也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企业质的飞跃,比如在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CIFA,到了2012年,三一集团、徐工集团、柳工集团、山东重工等都频频出手,在海外收购了行业内的知名企业,这样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力量空前强壮,像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的混凝土机械的制造国家。其实我们的转型之路,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技术创新,另一部分是服务创新。《大国重器》纪录片里讲到,中国的很多基层的工程师和操作员,在吸取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之后,又根据具体的需求,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技术方法,比如片中唐车公司的高级焊接工程师的高超焊接技术,还有这个公司为动车产品接线的工人,他们总结出的工作规范让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工程师也感到吃惊。而像济南第二机床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他们全新的冲压生产线正在与美国福特汽车合作。陕鼓集团则是升级了自己的服务,为客户做起了服务总承包,远程监控那些大型设备的运行状体,为客户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这也让他们收获了更大的成功。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7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