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低迷重创给工程机械产业带来的启示

2014-04-08 588 0
核心提示: 看到一篇来自权威官网刊登的一篇文章的题目说《产能过剩压力山大:工程机械企业的生死劫》,而且导语的第一句说指出虚幻的繁荣

25-161220775

   看到一篇来自权威官网刊登的一篇文章的题目说《产能过剩压力山大:工程机械企业的生死劫》,而且导语的第一句说指出“虚幻的繁荣过后是一片萧条与沉寂,风险的多米诺骨牌还在工程机械市场一张张倒下”,很有感触,因而便想谈点看法。

不管工程机械业界如何掩饰,说什么正常、理性、弱复苏之类,旨在鼓励行业继续前行,但对于连续两年多的工程机械市场低迷、产能严重过剩已是不争事实。所以,毋庸讳言,官方网用了“产能过剩压力山大”、以至“生死劫”的这样重词来形容当今工程机械的处境,笔者认为一点也不为过。不用举别的例子,就拿挖掘机来说,我们当今的年产能已达60万台,而年销量最多不过1.5万台,仅仅是产能的1/4,这样的供求比,如果国家建设投资总量没有一定的增长或扩张,你说得再好也难免成为啥问题都不能解决的“忽悠”。

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可以认识规律,并自觉遵循规律创造性地办事,但决不能创造规律,同样也不能以主观来替代规律,否则必将遭受规律严厉惩罚。工程机械连续近30个月遭遇的“滑铁卢”,可以说是名符其实地遭遇一场“生死劫”。

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何以有今日?就是受到不遵重产业发展规律的报复。人们都知道,10年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仅有400亿元规模;而10年后的今天,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则以扩容10倍的成长速度,达到4000亿,成为世界最大且最重要的工程机械市场及产出国,即使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下,2011年,仍然突破了5000亿元。行业发展之顺、增长之猛,让一些人对这个产业导致误判。如2009年在国家4万亿投资的刺激下,工程机械制造商纷纷扩充产能,行外企业也开始进驻工程机械行业。2010年,先后有四川五粮液集团投资13亿元,成立了四川宜宾普什重机有限公司;国内造船巨头之一的熔盛集团也宣布投资60亿元成立安徽熔安重工工程机械公司。然而,2011年之后,受下游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双重影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开始集体走下坡路。

可见,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无限的量,都有其相对顶峰的时候,这个顶峰就是供过于求,产能过剩。2011年就是工程机械疯狂并粗放发展的顶峰,而行业没有意识到这个非主观愿望所能改变的规律,便导致低迷给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带来重创。由是,规律的惩罚让一路快速向前而从未受过挫折的工程机械行业理应从中获取这样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行业发展必须掌控好国家与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过程,不能只顾“拉车而不看道”。工程机械改革开放时是发展期,进入新世纪之初是快速发展期,之后便是高速发展阶段,直至触顶后骤然下渭。这个阶段和过程,后期显然缺乏理性,认识不足,蜂涌进入、粗放疯长的结果导致行业如今大而不强、过剩产能一时难以消化的残酷现实。“光拉车不看道”式的发展,结果拐得整个行业差点都掉进了“沟”里。

二是行业发展不能忽视对宏观经济坏境的研判,不可孤立地自发式发展。纵观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行业内绝大多数企业缺乏战略视角,看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见到工程机械大受其益,于是竞相进入。至于国家经济发展及行业供求关系处于什么情况与阶段,趋势如何,有无调整的可能,工程机械产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走势能不能合上拍缺乏认真地考量。如此,便难免出现国家经济一收紧,工程机械产业便倒下一片的现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一转变,工程机械企业便跟不上的状况。这说明不了解甚至不顾国家经济大环境的单纯行业发展是盲目的,任何行业发展都受制于国家经济发展这个大局。

  三是行业发展不能一味求量的扩张,以避免导致整个产业贪大不强。一味求量的扩张是工程机械所以走到今天这个窘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行业制定规划,多半缺少考虑应当如何提升发展质量,而在乎产值和销售量;企业确定目标,也基本都是以提高产能,扩大销售为预期,而不是想法提升产品竞争力。一味求量的扩张,是造成如今工程机械不仅产能过剩,而且产品质量也不高、在竞争中不惜搞风险销售的一个先天性“顽症”。

四是昭示了行业发展的标准并不在大,而要具有世界领先的强。贪大不强往往是国内行业的通病。而要做到强,就要摒弃单纯的数量与规模观念,紧跟国家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提质量的要求,全面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让企业具有高端生产能力,产品能占据国际市场高地,真正使“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这才是真正的发展标准。

2014年仍然是很关键的一年,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求稳,调结构、转方式是发展大局,投资或有所增长但不会有大波动,这就决定了行业要继续理性,不可期望过高。以上四个方面,是工程机械行业遭受低迷重创、甚或是“生死劫”应当从中汲取的深刻启示和教益。窃以为,由自发而能走向自觉,中国工程机械所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吴越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5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