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前世留给中国工程机械的记忆

2013-05-07 252 0
核心提示: 【基础工程网】1991年底,世界上社会主义政权阵营超级大国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风雨飘摇中宣布解体,分裂出1

    【基础工程网】1991年底,世界上社会主义政权阵营超级大国——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风雨飘摇中宣布解体,分裂出15个独立国家,而曾掌握苏联核心政权的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国家,其领土面积依然居世界首位,首都还是莫斯科市。
  俄罗斯,这一属于横跨欧亚大陆、与中国有恩怨情仇史的邻邦,成为我国刚刚统揽党政军大权的领导人习近平履新后进行国事访问的第一站。3月22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携手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回顾在工程机械圈里20多年的从业经历,在我国引进国外工程机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走国产化道路方面,虽然笔者听到最多的是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名字,但是俄罗斯的前世——苏联在笔者的印象中竟也挥之不去,不仅仅是因为苏联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提供的“156项重点工程”援华项目,为新中国的工业起步奠定了雄厚基础,如果将行业大事梳理一下就会发现,苏联在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历程中确实有无法抹去的痕迹。
  首位行业协会领导曾留学苏联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了国家对留学生的派送,基本面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等东欧国家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其中,向苏联派出8310人,占派出总数的78%。同时,还派出大量的在职人员到苏联参观学习。留苏学生中有一位后来成为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大人物。
  今年已81岁高龄的杨红旗,出生于山东海阳,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堪称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一面红旗,因为他是首任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组织最高领导人。业内资深前辈大都知道,他早年有过一段留学苏联的经历。行业知名媒体《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2009年对其做过专访报道。


2009年国庆60周年前夕,杨红旗接受记者采访。
  据报道,杨红旗1946年参加工作,1953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955年被国家派送苏联列宁格勒(现为圣彼得堡)建筑工程学院机械系学习。1960年回国后,当时的国内工程机械几乎是一片空白,先后在第一机械工业部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第一机械工业部工程机械研究所、第一机械工业部工程机械管理局、重型矿山机械局与工程农业机械局等部门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工程师、科长、处长、局总工程师、副局长、正局级调研员等职。1993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成立时被推选为理事长,当时为兼职。1994年离休后则全力投入协会工作,成为行业协会首任领导。2005年,已经73岁的他坚持从协会领导岗位退出,被选为协会名誉理事长,并获得行业终身成就奖。
  铲土运输机械的启蒙教练
  中国的履带式推土机产业最初是在履带式拖拉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最初的履带式拖拉机就是引进借鉴苏联的产品技术。可以说,苏联给了中国在铲土运输机械发展之初很好的启蒙教育。
  旧中国的拖拉机工业是一片空白,连维修的主要零部件也无法制造。1949年全国仅有进口农用拖拉机117台,农用载重汽车为零。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成为亟待发展的要务。所以在“一五”期间,拖拉机纳入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是党中央发展农机工业的一项重大举措。1953年11月27日,中国与苏联签订关于拖拉机厂建设的102306号合同。项目总投资3.5亿元,设计年产ДТ-54型履带式拖拉机1.5万台,由苏联设计并帮助建设。经考察,中央从工业布局和国防安全考虑,1954年1月8日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在河南洛阳建设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正在作业的洛阳一拖产东方红牌推土机。
  权威人士表示,一拖建设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引进和扩散技术,带动拖拉机工业发展。一拖建设1955年10月1日正式动工。1958年7月20日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成功下线,命名为“东方红”。1959年11月1日一拖工厂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在一拖的带动下,农机部从1960年开始有计划地改造建设天津、沈阳、长春、鞍山、江西和松江6个大中型拖拉机厂,一拖以多种形式提供技术支持兄弟企业发展,为中国拖拉机工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后来,一拖由单一的履带拖拉机产品,拓展到履带式推土机和轮式拖拉机、收割机、压路机、挖掘机、装载机、摊铺机、叉车、柴油机、载重汽车等“东方红”系列农用和工程装备,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2月,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中国一拖重组进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机集团”)。
  一拖算是苏联“老大哥”手把手教授传艺,但由于当时国力欠佳,在机械工业方面要学的又太多,在没有太多外汇交“学费”引项目请洋专家的情况下,所以仿制“偷艺”便成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工业的重要手段。


据史料记载,为缓解农机具紧缺,从上世纪50年代初,各地即开始批量仿制进口产品。如,1952至1953年辽宁灵山农具厂(后改名“鞍山市灵山农业机械厂”)仅仿制双铧犁、摇臂收割机达2.2万台。1958年6月14日,该厂通过仿制苏联的斯大林80履带式拖拉机,试制成功红旗80型重型履带式拖拉机,其额定功率是80马力,具有5种前进速度和4种后退速度,最大牵引力达9000公斤,是当时我国马力最大的重型拖拉机,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和较好的效能。当年7月24日,红旗80型重型履带式拖拉机被开到北京向党报捷,得到了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之后,朱德亲笔为该厂题写了“鞍山红旗拖拉机制造厂”的厂名,由此,鞍山灵山农业机械厂正式更名为鞍山红旗拖拉机制造厂(简称“红拖”,后改名为“鞍山第一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又退市)。后来,红拖在履带式拖拉机基础上又加装推土产和松土器及通井装置,开发出履带式推土机和油田用的通井机,在上世纪70、80年代十分畅销,并且出口援外。
 
  1958年,原来以维修进口农机和工程机械为主业的天津建筑机械厂(现为天津移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也是在前苏联斯大林80履带式拖拉机的基础上成功地研制出了推土作业装置,这就是我国的第一台推土机——移山80履带式推土机。
  据杨红旗介绍,1961年,成都红旗铁工厂(现为四川成都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根据苏联的技术图纸,生产了D107履带式推土机。
  而八十年代后,国家分批引进了美国卡特彼勒和日本小松的履带式推土机技术,中国的履带式推土机产业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据说,中国的装载机行业最早也是师从苏联,然后从日本一台样机上测绘图纸干出第一台装载机,大家都用这套图纸造装载机,再后来又一起引进了卡特彼勒技术。
  1961年,当时的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现为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郑州工程机械厂(现为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厦门工程机械厂(现为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烟台机器厂(现为烟台富野机械有限公司)按照苏联C4-3型拖式铲运机图纸,共同修改设计的我国第一台6~8立方米拖式铲运机,于1963年通过鉴定,投入生产。
  援建凿岩机械项目
  在苏联援华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中,还有一项是工程机械大类中的凿岩机械和气动工具,这是当时人工和钻爆法开凿岩石隧道的施工利器。这个改扩建项目的成果就是成立于1955年1月的沈阳风动工具厂,后改制为沈阳凿岩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凿),再后来资产在改制中被拆分成三份:品牌、市场及总装等被瑞典阿特拉斯·科普柯买走成立独资公司——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沈阳)建筑及矿山设备有限公司,其他优良资产并入了合资公司——沈阳瑞风机械有限公司(后被阿特拉斯·科普柯买断),壳公司沈凿则债台高筑。
  沈凿曾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凿岩机械和气动工具专业生产厂,被誉为“中国凿岩机械和气动工具的摇篮”,我国第一台气动、液压、电动、内燃凿岩机均诞生于此,是行业排头兵,沈凿主要产品有各类气动凿岩机、液压凿岩机、凿岩钻车、气动工具、凿岩钎具等共58个系列103个品种,行销全国并出口海外。建厂以来,累计制造了200多万台(套)凿岩机和气动工具,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公司主导产品气动凿岩机(俗称“风镐”)国内市场占有率一度居行业之首。
  值得欣慰的是,在国家支援三线建设中,1966年将沈阳风动工具厂下属风动工具研究所迁至甘肃天水,改名为天水风动工具研究所,并在此基础上建成天水风动工具厂(现为天水风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今天的我国凿岩机械与气动工具主要研制生产基地。
  少年先锋号起重机
  说起汽车起重机,业界或许对德国利勃海尔、美国格鲁夫和特雷克斯、日本多田野等洋品牌耳熟能详,中国汽车起重机也从这些品牌的产品技术上获益匪浅,但是殊不知,中国第一台汽车起重机却是仿制苏联的。
  北京有一个起源于建国初期的一个铁器加工厂,1955年改名为北京市机械厂。1954年,该厂仿制苏联产品试制成功同规格的少年先锋式起重机,并正式成立设计科,技术队伍不断扩大。1957年,该厂通过仿制苏联K51型5t机械式汽车起重机,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批5t汽车起重机,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轮式起重机的企业。1958年在K32型基础上改进设计的Q51型5t汽车起重机,批量生产后扩散到全国多家工厂生产,同年8月该厂改名为北京起重机器厂(简称北起),开始自行设计制造一系列汽车起重机,北起也由此成为中国工程起重机产业的奠基者。2001年12月,北起与另外两家机械企业被改制成立北京京城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北起虽然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汽车起重机,也带动行业的发展,但是行业整体技术含量在一段时期内仍然不高,与德、美、日等国家先进技术水平差距很大。为了发展和提升技术水平,上世纪八十年代,北起、长起(现为国机重工控股)、徐工、浦沅(现为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分公司)等骨干企业先后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汽车起重机制造技术,而后走上自主创新道路,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跟德国、美国、日本相比,苏联的工程机械制造水平的确不敢令人恭维,但是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形势和历史背景下,中国工程机械选择苏联产品技术作为突破点也是无奈之举。而今天的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发展水平和产业规模,无疑大大超过了这位“老大哥”。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7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