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中的第三届全国深基础发展论坛

2013-05-24 416 0
核心提示:第三届中国(西安)深基础工程新技术与新设备发展论坛结束了,从记者对整个会议的全程采访来看,感到本届论坛既有亮点,也存在不

第三届中国(西安)深基础工程新技术与新设备发展论坛结束了,从记者对整个会议的全程采访来看,感到本届论坛既有亮点,也存在不足。


会议现场
 

  亮点是,本次会议主要是参会人员多,来的专家学者多,涉及的问题多,交流的实话多以及研讨的时间多。从参会人员多来看,本次中国(西安)深基础工程新技术与新设备发展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深基础行业和桩工机械行业来了不少,有的甚至一个单位来了好几个。这不能不说除主办方和承办方精心组织得好以外,再有就是这个行业峰会自身具有很强的职业吸引力和学术号召力。
  
       从来的专家学者多看,充分表明了专家学者对会议的关注与重视,由于重视,专家学者绝大多数都认真准备了报告和交流文章,为论坛的成功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议主席台
 

      从讨论的问题多看,除了主题报告外,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在专题报告中都从自己的企业或者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出发,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实践体会文章,其内容涉及深基础施工和桩工机械行业的方方面面,足以见证举办论坛的必要性。
  
      从交流的实话多看,参与报告交流的专家学者报告的几乎都是行业基础研究方面的内容、讲的全是知识语,专业话,原理论,具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而企业家则是从企业实践和发展的视角来阐述工法、技法和新产品研发以及新产品销售,同时对本企业进行有效推介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经验交流的性质。因而,论坛都是实打实地说,没有一点官话、套话和空话,发挥了论坛是行业交流的平台的作用。

  
 

        从研讨的时间多看,如今一些研讨会三到四天的会议,报到一天,研讨一天,剩下就是旅游考察了。若除去报到和开幕式,会议也就只有半天。论坛会议就变成实际的旅游考察了。第三届中国(西安)全国深基础发展论坛三天会议用了两天进行专门报告交流,这就相对给了论坛足够的时间研讨,使会议开得较为实在且有意义。
  
        然而,在肯定亮点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主要是:参会人员虽多,但企业一把手来得少;来的专家学者虽多,可年轻学界名流少;涉及的问题虽多,然共性的问题少;交流的实话多,而围绕共同的话题少;研讨的时间多,全面互动交流却较少。这些不足,有的是来源于深基础施工与桩工机械两大行业的协调问题,也有的是论坛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的是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认识问题。要有效提升论坛的层次与规模,扩大论坛的影响力,需要下一步很好地加以总结改进。
  
        总之,在记者眼中,第三届中国(西安)深基础工程新技术与新设备发展论坛前途是光明的,现虽然已成功举办三届,然而要克服上述不足,应当说还有一段路要走。
  
  本网记者:左传文、张春雨、庞书丽、李丹
  (责任编辑:吴越)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9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