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建筑平均寿命甚至已经达到了上百年,相比而言,我国城市建筑的平均寿命低了很多。毋庸置疑,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欧美国家建筑的质量比国内建筑质量要好得多。
我国城市建筑短命,在责任追究上不应完全怪罪于开发商,城市建筑进入“质量报废周期”背后有着不可忽视的时代背景,即上个世纪特定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这批建筑在今日进入了“报废周期”,这批短命建筑在当时未必就属于“豆腐渣”。
建筑质量是否合格、牢固,关键得靠技术,没有技术就不能有牢固的建筑。从技术层面说,我国现代建筑技术远比欧美国家落后得多,所以在寿命上,我国建筑根本没法和欧美国家的建筑相提并论。
比如早在一百多年前,当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建筑已经普遍采用质量牢靠的现浇框架结构时,国内城市建筑直至进入新世纪之后才逐渐开始推广现浇框架结构。在此之前,国内城市建筑多数都是不是特别牢靠的砖混结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城市建筑中,我国还大面积使用了寿命较短、易断、易坍塌的空心预制板,而国外城市建筑几乎不使用空心预制板,更不要说欧美发达国家建筑多数都是采用石质材料了。
另外,当时国内建筑行业还没有塔吊、打夯机、打桩机等现代建筑工具可以使用,完全靠手工和人力。那时的建筑工人基本上是以小学毕业生或文盲学历为主的农民工,他们大多数人是刚刚从“稻田”里直接爬上了脚手架,对现代建筑技术基本不懂,几乎完全延续了过去的农村建房技术和视野。所以,以当时建筑行业的这种技术水平和低素质的人力资源,不可能修建出寿命达到百年的房子。
再者,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开始起步,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市场上可以供应给居民建筑使用的钢筋、水泥、砖块的数量非常有限,根本满足不了实际需求。而且开发商可以用于建筑投入的资金也相当有限,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大量投入资金。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提高建筑的修建速度,尽快满足民众的居住需求,很多地方不得不建造一批“快餐式”住房。在城市建筑建造过程中,钢筋、水泥、砖块的投入上“偷工减料”,本该是实心墙体改为成本要低很多的空心墙体等,质量自然得不到保证,甚至还不如古代的城墙。更何况在当时我国还没有出台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关质量标准、验收标准,即便一些地方出台了相关标准,要求也很低,这样一来,就为城市建筑质量管理标准混乱和建筑质量整体低下的状况提供了种种可能。
由此可见,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时修建出来的房屋建筑质量很难达到高水平,寿命也只能维持二三十年,这才导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城市建筑如今普遍进入了“报废周期”。所以,我们不能就此完全怪罪开发商,认为完全是开发商修建建筑的质量不过关而造就了“豆腐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