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环路东半环请来专家级技术力量 盯防施工质量

2013-01-21 279 0
核心提示: 前言:  高级工程师、博士熬更守夜地蹲点二环路,干的工作是检测二环路重要节点所使用的混凝土;副总工程师牟廷敏教授级高工

 前言:

  高级工程师、博士熬更守夜地蹲点二环路,干的工作是检测二环路重要节点所使用的混凝土;副总工程师牟廷敏教授级高工亲自为二环路研制混凝土配方;还有大量的博士、总工、高工蹲守在二环路施工现场以及预制梁厂与拌和站,他们的职责都是协助业主单位把关现场施工和原材料质量,同时提供技术服务,为二环路东半环的工程质量保驾护航。

  博士、高工亲自上阵

  当好重要节点质量监控“守护神”

  材料、工艺是决定现场施工质量的两大关键性因素。二环路“双快”工程作为一个复杂的大型市政工程,其工程材料与施工工艺的把控是重中之重。为了确保施工质量,二环路东半环业主单位——成都交投集团路桥经管公司专门设置了中心试验室,并赋予其独立督查现场质量的职责。中心试验室对现场的质量监管不受制于施工、监理等任何一家单位,只对业主负责,具有一票否决的权利,监督的同时也为现场提供专家级的服务。中心试验室将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检测工程师等技术骨干安排到重要节点施工现场,为的就是做好材料和工艺的“双把关”,确保质量。

  1月11日的晚上,深夜的火车北站失去了白天的喧嚣,空气中带着阵阵寒意。进入数九寒天的成都,午夜特别寒冷。晚上不到12点,路上就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家都想尽早回家,享受温暖和放松。但在二环路施工现场,严寒没有让参建人员有丝毫的懈怠。他们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战严寒,战疲惫,超常规地工作着,一切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为中心。

  轰隆!轰隆!火车北站东侧的蓝色围挡中,二环路上施工难度最大的桩基群正在进行浇筑。明亮的灯光下,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施工人员到监理人员到质量监控人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连续熬夜已成为这些现场参建人员的家常便饭,红红的双眼就是其“附属品”。因为遭遇了特殊的地质结构和地处距离运营中的地铁线路仅有4米,这一切,都让位于此处的10根桩基成为了制约二环路高架桥整体进度的最大难点——这里不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就有可能影响整个工程的顺利完成。为了啃下这根“硬骨头”,在业主单位的主持下邀请了来自全国的专家“会诊开药”,制定出施工方案。为确保施工质量,作为二环路东半环质量把控单位的东半环中心试验室派出了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亲临现场进行服务。

  “第二车、第三车的各项指标都比较好,就照着那两车配比就最好,下一车10分钟后可以发出来。”这听上去有点像车辆调度员,其实他们正是来自东半环中心试验室所在单位——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道桥试验研究所的质量监控人员胡德贵博士。“我们的主要职责是全天候地对材料及混凝土进行品质监控,施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什么时候进场;施工结束我们才能离开。在这个点位,除了直接监控进场材料的质量,为了确保材料的稳定性,我们还要合理调度前来的混凝土泵车。一般混凝土静置超过两小时,品质就会发生改变;而为了施工进度,我们又需要用一车、备一车,所以就必须做好泵车的调度工作。”穿着橘红色防寒冲锋衣的胡博士对记者说。

  据胡博士介绍,他们在这个施工现场专门派驻了两个人,在混凝土搅拌站也安排了两个人,从后场对材料的配合比进行监控,同时配合施工前场调度车辆的出发。“来了,来了!”就在向记者介绍情况时,一辆混凝土泵车又抵达了现场,胡博士向记者说了一声“不好意思”,马上拿着记录本走过去进行检测。进场时间、各项指标……胡博士一项项检测,然后一项项将数据仔细地填进表格。夜风中,他和同事橘红色的身影是如此忙碌。

  1月16日的下午,二环路新鸿路口的匝道桥上,几位戴着黄色安全帽的人显得特别醒目,他们就是正在现场进行质量监督的东半环中心试验室的专家。“目前这里正处于钢筋绑扎阶段,我们主要是比照图纸,检测钢筋的直径、间距、位置是否符合标准。”现场负责人——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办副总工程师宋开辉告诉记者。据负责二环路东半环全线现场质量督查的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生产经营处副处长徐洪彬向记者介绍,目前该院举全院之力抽调了来自4个处室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加上院总工办的技术力量,一起组成了一支15人的队伍,专门负责现场质量管理。“我们的现场既有二环路的施工现场,也有预制梁厂、混凝土拌和站。我们的工作都是随着工程推进而24小时进行的。我们不仅协助业主完成质量监控,同时为现场提供质量监控服务。”徐洪彬说。据他介绍,为了便于工作,这些技术骨干全部暂时放下了院里的工作,连住都住在二环路附近的出租房内。

  试验先行

  为新二环运营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路高架桥到达怎样的一个极限就会“挺不住”?高架桥未来需要规定多大的重车不能上去进行碾压?这些都是关系到将来整个桥梁运营安全和无数驾车者安全的重要问题。科学的决策来源于科学的依据。秉承“试验先行,为后期运营决策提供依据”的理念,市建委组织了桥梁极限承载能力模型试验。而这个试验只是二环路众多试验中的一个。随施工进行的混凝土、钢筋等原材料的配合比试验则从源头上着手为工程质量提供了保障。

  185吨,裂缝宽度0.5毫米;210吨,裂缝宽度0.75毫米;250吨,裂缝宽度1.2毫米……随着荷载的不断加大,试验梁外表的一条条裂缝被工作人员用红笔清晰标注;而在中控室中,上千组参数和数据从预埋在梁体内部的传感器传出,被工作人员通过电脑一一采集、记录并作分析。这就是1月13日发生在二环路改造工程主线高架桥标准段箱梁极限承载能力模型试验现场的一幕。

  1月13日,星期天。位于温江区的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设计院道桥试验研究所足有半个足球场大小的试验室里,来自市重大办、市建委、交投集团等相关单位以及二环路总体设计单位的负责人汇集于此,共同见证“二环路改造工程主线高架桥标准段箱梁极限承载能力模型试验”的完成。

  “为了给二环路安全运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回答二环路高架桥建成后能否保证桥梁结构运营安全、是否要规定不能让重型货车对其进行辗压等重要问题。”市重大办有关负责人索奇峰表示。“二环路这次所采用的新技术很多,通过试验来验证我们设计上的安全富余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让使用者更加放心。”亲临现场的国家级设计大师谢邦珠对记者说。而选择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设计院道桥试验研究所作为试验承担单位,正是看中了这家单位的技术实力以及严谨作风。

  具体承担试验任务的道桥研究所结构试验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吴涤博士说,要在试验室中做出一根长达30米、宽为2.3米、重达103吨的小箱梁,里面安装上几百个传感器,而且还要放在试验位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根看似普通的小箱梁里,大大小小的传感器共有300来个,仅混凝土应力计就有180个。“最细的一根光纤光栅传感器比头发丝还细,被植入在直径5毫米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中,然后包裹在钢绞线里,才能安全地从小箱梁这头穿越到30米外的另一头。”吴涤向记者描述道。

  难题远不止这些。“浇筑小箱梁的时候,它是平放在地上的。为了让它到试验位置,需要垂直抬升50厘米,还要水平移动几十厘米。假如在这个移动过程中这根小箱梁发生任何状况,里面纤细而脆弱的传感器有任何的破坏,那么它就报废了,不能再进行接下来的试验。还好,由于我们采取了不少措施,最终它平安挪动到试验位置。”

  1月13日下午6点过,试验顺利完成。这只是二环路系列试验中的一个。北星立交桥顶升工程支座超转角变形位移试验、二环路改造工程主线高架桥标准段桥墩抗震性能验证试验、主线高架桥标准段桥墩极限承载能力模型试验……从去年9月开始,道桥研究所结构试验中心就陆续开始接到关于二环路“双快”工程的种种试验任务。“试验中的最大困难是方案设计和实施,要在试验体中设置哪些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又该具体安置在哪个位置?在制作一个个动辄就达上百吨的试验主体时,又如何确保这些精细而灵敏的传感器的完好无损?而在短时间内完成多个试验方案的设计,同时还要是最佳的,则是结构试验中心面临的最大压力。”吴涤说。有实力不惧挑战。一个个重要试验次第在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设计院道桥试验研究所成功完成。而新的试验还在这批专家团队的承担下继续进行着。

  作为东半环中心试验室,还承担着为全段混凝土提供配方的重任。副总工程师牟廷敏教授级高工亲自为二环路研制混凝土配方,其他技术力量也投入其中。1月16日,二环路东半环北星高架桥的顶升工作正在按计划开展。这种“断骨增高”的桥梁处理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桥梁。在桥梁墩柱的“断骨”处,将先设置一个钢管,然后往里面浇筑混凝土。这种混凝土与普通的混凝土可不相同。“这种混凝土的强度既要十分有保证,且要与钢管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但又不能给外围的钢管造成膨胀压力,所以添加剂的使用非常考手艺。”负责该节点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的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道桥试验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李蒙说。经过不断的试验,“考手艺”的配合比终于试验成功。袁弘 文/图

  后记

  有质量监控的机制,有质量监控的高端技术队伍,有质量监控的实实在在的环节——这一切,都为二环路“双快”工程高品质地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拭目以待,今年5月30日,一座凝聚着一座城市发展锐气的高品质的二环路高架桥将呈现在眼前。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8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