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结构分厂高级技师王树根等人,通过技术改进,对下场件进行整修,变废为宝,盘活资金2万多元,获得总经理嘉奖。公司通过给平台、给待遇、给奖励,鼓励职工技术革新活动,培育职工创新精神,今年上半年,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200余条,完成技术革新项目80余项,创造价值100多万元。
为了让技术革新明星“香”起来、“亮”起来,公司大力营造技术创新光荣的思想氛围,并出台了质量贡献奖、合理化建议奖等激励政策,鼓励职工围绕生产经营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先后树立起“韩醒田创新工作室”“郭志达创新小组”,以及刘秀莲、杨凤华等一批技术革新标杆。两年来,先后有一个工作室被集团评为优秀创新工作室,一个分厂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多人被评为省优秀工人技师、能工巧匠。“用宏程序加工连接套5分钟就完成一件,而且干出的活很漂亮。”从技校生成长起来的技术组长郭志达介绍说。两年来,他先后完成了2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今年6月,郭志达针对薄壁零件螺纹加工的难点,采用数控设备“双层嵌套宏程序”加工。为确保连接套螺纹的深度和角度达到图纸要求,他通过细心计算,使加工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保证了一次性加工成功,并且使加工效率成倍增长。
“要让技术革新活动成为职工成才的平台,企业扭亏增盈的助推器”。工会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公司进一步加大了技术革新奖励力度,并通过为一线职工搭台子、指路子、出点子,激发职工的创造热情,挖掘智慧源泉。零件定位圈要加工4个均匀分布的内槽,原工艺是按线找正,在插床上生产一次只能完成一件,精度还不易保证。职工汪旭自制出用于加工的心轴工装,改进加工方法,采取用分度头在X62铣床上加工,一次可装夹10件,加工效率提高了9倍。
今年34岁的尚志勇,从技校一毕业就走上车工岗位,多年来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练就一手车工绝活。丝杠是机床的关键零部件,而且是易损件,过去磨损了就换新的,省事不省钱,增加了设备维修成本。为降低消耗,把旧丝杠用到极限,尚志勇承担了加工修理丝杠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最长达3米的丝杠,要求的平直度很高,其中的双头螺纹,螺距仅为10毫米,而且丝杠和丝杠母要配套加工,他针对丝杠T型螺纹质量标准及加工特点,革新加工方法,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丝杠及重达30多斤的配母加工,化费仅为购买新丝杠的十分之一,有效地降低了维修成本,去年,获得集团职工技能大赛车工第一名。